在养猪生产过程中,弱仔猪的出现不仅影响整体养殖效益,还可能对猪群健康带来潜在威胁。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弱仔猪的形成原因可分为妊娠期、哺乳期和保育期三大类。了解并掌握这些成因,有助于科学防控,提升猪场管理水平。
首先,在妊娠期,母猪饲养管理不当是导致弱仔产生的关键因素之一。使用药物催情配种虽然能提高受精率,但若胎儿数量过多(如超过12个),头胎母猪的子宫容积和营养供给将难以满足所有胎儿发育需求,从而导致弱仔增加。此外,妊娠前期若投料量过高,多余的营养会在乳腺组织周围转化为脂肪沉积,抑制后期乳腺发育,进而造成分娩后乳汁分泌不足,间接导致仔猪体质虚弱。而妊娠后期则是胎儿体重快速增长的关键时期,85天后应逐步增加饲料至每日3.5公斤,否则能量摄入不足将直接影响新生仔猪的活力与体况。同时,母猪胎龄结构不合理也是重要因素,6胎龄以上的母猪窝产仔数虽多,但弱仔与死胎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此外,妊娠期间感染繁殖障碍性疾病也会导致部分弱仔的产生。
进入哺乳期,许多人为操作和生理因素也会影响仔猪的健康成长。例如产程过长可能导致胎儿通过产道时间延长,脐带提前断裂,造成脑部缺氧,使部分仔猪出生后不会主动寻找乳头或吸吮能力差,若未能及时干预,极易发展为后天性弱仔。助产操作不当或不及时也可能造成仔猪肢蹄、眼部或口鼻损伤,影响其后续生长。此外,如果有效乳头数量不足,或者未训练仔猪学会吮吸多个乳头,则会导致部分乳头未被充分刺激,乳腺发育受限,进一步影响泌乳能力。任何导致产后无乳或少乳的因素,如产后无乳综合征、高温季节采食下降等,都会显著增加弱仔比例。哺乳期管理不到位,如未能有效防控腹泻、渗出性皮炎、链球菌病等疾病,或教槽工作不力、粗放式管理造成的意外伤害,也会导致新的弱仔产生。
到了保育期,仔猪面临从依赖母乳到独立生活的转变,这一阶段易形成两类弱仔:显性弱仔和隐性弱仔。显性弱仔主要由环境应激引起,如对固体饲料适应不良、断奶合并群带来的心理压力、饲养密度过高以及舍内空气质量差等因素,均可能导致仔猪瘦弱、毛色粗糙、精神萎靡。寄生虫感染控制不力或圆环病毒感染的猪场更易出现此类弱仔。隐性弱仔则外观正常,但在免疫防御方面存在缺陷,抗体水平低下,成为猪场中潜在的风险群体。这类弱仔的形成通常与免疫程序设计不合理、疫苗选择不当、母源抗体干扰、霉菌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以及接种操作失误(如漏注、剂量不足)有关。
综上所述,弱仔猪的形成贯穿整个养殖周期,涉及母猪管理、接产护理、哺乳照料及保育过渡等多个环节。只有通过科学喂养、规范操作和精细化管理,才能最大限度减少弱仔的发生,保障猪群健康稳定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