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生猪养殖已成为畜牧业中最具支柱性的产业之一。在市场经济和消费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养殖场户数量持续增加,生猪存栏量逐年攀升。然而,在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同时,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污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如何科学有效地推进生猪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更是实现畜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明确提出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数据显示,尽管化学需氧量、总氮和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较以往有所下降,但畜禽养殖依然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目前,全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已达到78.3%,但在部分偏远或监管薄弱地区,粪污处理设施仍较为落后,存在随意堆放、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等问题,严重威胁土壤、水源及空气质量。因此,加强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技术研究与推广,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当前生猪养殖现状来看,虽然养殖方式正由传统小规模散养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转变,但随之带来的环境压力也不容忽视。生猪粪便中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尿液中则含有多种矿物质,若处理得当,这些粪污可以转化为优质有机肥,实现资源再利用。反之,则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土壤盐碱化以及空气恶臭等多重生态问题。为此,各地纷纷按照“因地制宜、一场一策”的原则,探索不同类型的粪污处理技术和资源化利用模式,为推动生猪养殖绿色转型提供了多样化路径。
生猪粪污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体、土壤和空气三个方面。首先,粪污中的氮、磷等物质若未经处理进入水体,极易造成富营养化,导致藻类过度繁殖,消耗水中氧气,破坏水生态系统平衡。其次,长期过量施用未处理粪污会造成土壤结构恶化,降低透水性和透气性,甚至引发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作物生长。此外,猪粪在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氨气、硫化氢、甲烷等有害气体,不仅影响空气质量,还可能危害人畜健康。因此,必须高度重视粪污处理,防止其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已有多种成熟的粪污处理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猪养殖实践中。其中,好氧堆肥技术通过微生物作用分解有机物,杀灭病原菌,最终形成稳定的腐殖质,适用于中小规模养殖场;厌氧消化技术则在无氧条件下将有机物转化为沼气,既能提供清洁能源,又能有效减少臭气排放;异位发酵床技术则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环保型处理方式,通过特制垫料实现粪污的零排放,显著降低用水量和异味扩散。这些技术各有优劣,养殖场应结合自身条件选择适合的技术方案。
除了处理技术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模式也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能源化利用模式通过厌氧发酵产生沼气供能,沼渣沼液制成有机肥回田,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循环;种养循环模式则将养殖与种植紧密结合,形成闭环系统,提升整体效益;第三方治理模式由专业机构集中处理粪污,提高了处理效率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商业肥料化利用模式则通过市场化手段将粪污加工成高附加值有机肥,拓宽了盈利空间;而就近还田模式则依托种植基地实现粪污就地消纳,打通了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公里”。
总体来看,生猪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是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未来,应在加强政策引导和技术推广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升从业者的环保意识,鼓励多方参与粪污治理。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升级,提高粪污综合利用水平。只有实现粪污从“废弃物”向“资源”的转化,才能真正实现生猪养殖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助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