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若用两个字来形容其特征,那便是‘撕裂’。曾经,各个行业的企业普遍专注于自身擅长的业务领域,通过不断细分与专业化推动产业升级。然而如今,这种专业化正在被另一种趋势所取代——全产业链布局。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满足于自身的主营业务,而是向上下游延伸,试图构建闭环生态,以避免‘被卡脖子’的风险。
以畜禽养殖业为例,原本并不涉足养殖业务的兽药、饲料和动物保健企业,如今纷纷进军养殖业;而传统的养殖企业则反向进入饲料、兽药等领域。例如,牧原、温氏、圣农、双汇、正大、双胞胎等大型养殖集团,有的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兽药厂,有的则正在加速布局相关产业。这种跨界整合的趋势,标志着一个全新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
据中国兽药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兽药产业总销售额达到696.51亿元,整体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然而,在这份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头部养殖企业的自建或收购行为,已经对传统动保企业构成了巨大冲击。据测算,前十大养殖企业通过内部供应已覆盖约150亿元的动保需求,其中常用化药制剂(如阿莫西林、氟苯尼考等)的自给率高达80%。
与此同时,巨头们的技术外溢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频发,年均降价幅度达15%,间接压缩了行业利润空间约60亿元。另一方面,随着中小养殖场的退出,传统渠道市场每年萎缩约3%,预计到2024年,可争夺的市场规模将缩减至400亿左右。化学制剂药物作为兽药市场的主力(占比42.93%),更是成为竞争最激烈的重灾区,部分企业粉针剂生产线的产能利用率甚至低于50%。
面对这一趋势,整个动保行业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留给专业动保企业的市场究竟还有多大?以几家头部生猪养殖企业为例,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种变化带来的影响。例如,牧原股份不仅成立了全资生物科技公司用于疫苗生产,还与多家动保企业合资设立子公司,预计年产值合计超过40亿元。温氏股份旗下则拥有大华农、正典生物等成熟动保平台,并参股天津中升挑战。
双胞胎集团和正邦科技也在积极扩张动保版图,仅收购的中岸生物就为他们带来了可观的营收。新希望六和虽然目前动保投入相对较少,但旗下的枫澜科技已在添加剂领域崭露头角。正大集团则通过多个子公司实现了动保产品的全面覆盖,2024年营业收入突破22亿元,海外业务也表现不俗。相比之下,一些企业选择剥离动保资产,如天邦食品出售成都天邦,金新农剥离武汉新华扬,天康生物则将天康制药推向资本市场独立运作。
从整体来看,当前头部畜禽养殖企业的内部供应已经占据了动保市场总量的约14.3%(即100/700亿元)。这意味着,原本属于动保企业的市场正在被不断蚕食,未来将有更多企业不得不退出这个行业。对于纯动保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存量竞争加剧、增长空间受限的时代。如何在巨头林立的环境中寻找突破口,或许将成为它们未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命题。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