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第二周,全球范围内非洲猪瘟(ASF)疫情累计爆发达6428起,感染生猪数量超过16.8万头。尽管前半年疫情形势严峻,但进入二季度后,整体疫情发展已呈现回落趋势。尤其是在气温逐渐升高的6月前两周,全球仅报告了202起新发病例,相较此前数月动辄每月逾千起的高发态势明显好转。
  回顾2025年上半年的疫情走势,2月至3月是非瘟传播最为迅猛的阶段,仅3月份就导致超过6.8万头生猪感染。不过随着季节更替和温度升高,病毒传播速度有所减缓。专家分析认为,气温回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毒的活性与传播能力,从而帮助缓解了疫情压力。
  在防控技术方面,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于2025年5月召开的第92届全球大会上正式通过了全球首个非洲猪瘟疫苗国际标准。这一标准的出台标志着全球非瘟防控工作迈入一个新阶段。新标准明确要求疫苗必须具备三大核心属性:有效性、安全性和流行株匹配性。具体而言,疫苗应能有效减轻病情、阻断传播链、减少经济损失;同时不得引发持久或严重副作用,也不能对环境造成危害;此外还需针对当前流行的病毒基因型提供保护。
  尽管越南已在本地推广使用商业化非瘟疫苗,并出口至菲律宾等国,但其保护效果及安全性尚未得到广泛验证。而在科研领域,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正在积极推进多种类型疫苗的研发工作,如减毒活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以及mRNA疫苗等均已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2024年底,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主导研发的“BLPs技术”研究成果曾引发行业高度关注,为疫苗研发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首个全球统一的疫苗标准将极大推动各国疫苗研发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有助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提高全球范围内的非瘟防控水平。然而,官方也强调,即便未来出现符合标准的疫苗,成功防控仍需依赖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运输管理措施以及因地制宜的接种策略,不能单靠疫苗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夏季雨季的到来,部分地区面临极端天气挑战。自6月中旬以来,广东、湖南等地接连遭遇暴雨和洪涝灾害,部分养殖场被淹,防疫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以广东怀集为例,当地已有猪场因水灾受损,增加了疫病传播风险。对此,相关机构提醒养殖户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采取防洪排涝措施,强化场区消毒与疫病监测,最大限度降低疫情隐患。
  为了应对雨季带来的防控挑战,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在2023年发布《雨季养殖场户非洲猪瘟防控技术要点》,指导各地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做好防疫工作。其中包括加强排水系统维护、严格人员与车辆进出管理、提升饲料与饮水安全标准等多项实用建议。这些措施在当前环境下尤为重要,有助于保障养殖业稳定运行,防止非洲猪瘟在极端天气中再度暴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