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发布的数据,2025年1月至5月,全球共报告了6226起非洲猪瘟疫情,累计感染生猪超过16.7万头。其中,仅三月份就发生1399起疫情,感染生猪高达6.8万头,显示出该病传播的迅猛势头。非洲猪瘟已成为全球生猪养殖业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尤其在欧洲和东南亚地区尤为突出。
  在疫情最为严重的国家中,罗马尼亚成为重灾区,1至5月间有超过12万头生猪感染,其中99%为家猪。由于养殖场密集,病毒迅速扩散,犹如野火燎原。而在波兰,同期则发现4175头野猪因非洲猪瘟死亡。作为欧洲野猪迁徙的重要通道,波兰也成为病毒传播的关键节点,野猪群的流动让病毒如“移动毒源”般扩散开来。
  非洲猪瘟是一种致死率高达100%的烈性传染病,对全球生猪养殖、粮食安全乃至经济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自2022年以来,全球已有超过200万头生猪因该病死亡,亚洲和欧洲受灾最严重。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手段,长期以来,防控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尽管部分国家已尝试使用有限的田间疫苗,但其效果和安全性仍存在不确定性。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近年来积极推动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并在第92届全球大会上正式通过疫苗标准,明确了疫苗必须满足的三大核心目标:有效性、安全性和匹配性。疫苗不仅要能减轻病情、阻断传播、减少损失,还需确保不引发严重副作用,不对环境造成危害,且能与当前流行的病毒基因型相匹配。符合这些标准的疫苗将成为防控工具的重要补充,但仍需结合生物安全措施共同应对疫情。
  在此背景下,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的一项研究成果为疫苗研发带来了新的曙光。研究人员采用细菌样颗粒(BLPs)技术开发出一种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并于2024年底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Vaccines》上。该疫苗利用乳酸乳球菌来源的颗粒作为载体,通过连接蛋白将ASF病毒抗原牢固锚定在其表面,从而显著提升免疫效果。
  BLPs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独特的结构与性能。这种颗粒具有高度稳定性,能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保持形态和功能完整,有利于疫苗的储存与运输;同时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不会引发强烈的免疫排斥反应。此外,其颗粒状结构可模拟病原体形态,有效激活机体免疫系统,激发强效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在具体应用中,科研人员可将ASF病毒的关键抗原搭载于BLPs表面,构建重组疫苗。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使抗原蛋白高效表达,进而诱导猪只产生特异性抗体和免疫记忆。一旦猪只暴露于真实病毒环境中,其免疫系统即可迅速识别并清除病毒,降低感染风险和疾病严重程度,从而实现有效的保护作用。
  尽管BLPs技术在实验室研究中展现出良好前景,但要真正走向市场,仍需经历严格的临床试验、审批流程以及大规模田间试验验证。与此同时,各国也在积极探索其他疫苗解决方案。例如越南已成功研制并商业化两种非洲猪瘟疫苗,累计使用达590万剂,并出口多个国家,但其具体保护效力及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明确。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还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揭示了非洲猪瘟病毒感染早期的脱衣壳机制,即病毒衣壳蛋白p72被Stub1泛素化后借助HSPA8与p62进入自噬溶酶体完成脱衣壳过程。这一发现为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全新靶点。此外,农业农村部也出台了《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第六版)》,为科学精准处置疫情、强化常态化防控提供了制度保障。
  总体来看,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发虽已取得阶段性进展,但道路依然漫长。病毒的高度复杂性和变异性决定了疫苗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未来,需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技术转化落地,同时结合现有防控措施,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非洲猪瘟的蔓延,保障全球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