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殖行业狂飙突进的时代浪潮中,曾几何时纵横市场的动保经销商,却意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局。从前,豪车豪宅是标配,每年营业额动辄几百万上千万,利润率更是去到三成。而到现在,车子房子全部抵押换来一大堆库存,过期产品大批大批报废,每年财务一统计倒亏几十万。从辉煌走向暗淡,五大因素将他们推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市场结构重构,客户群体流失

养殖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散户养殖的市场版图不断萎缩。数据显示,生猪散户养殖比例从2015年的超65%,到2025年已不足30%。如今,大型养殖集团牢牢占据了超70%的市场份额。这些养殖巨头为降低成本,纷纷选择与上游动保企业直接合作,跳过经销商环节,使得经销商的客户群体锐减,市场覆盖范围大幅收缩,传统的经营模式面临严峻挑战。

                          竞争白热化,生存空间被挤压

动保企业产能的持续扩张,导致产品同质化问题日益严重。各企业陷入价格战的恶性循环,市场产品价格混乱不堪。经销商在客户的压力下,只能被动跟随降价趋势。生猪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加之非洲猪瘟疫情的冲击,让大量小散户陷入亏损,甚至出现“有场无猪”的尴尬局面。这不仅使得经销商的货款回收困难,更无奈的是,为了守住市场份额,他们不得不继续赊销。雪上加霜的是,曾经的合作伙伴——动保厂家,也开始与经销商争抢客户,直接与养殖企业合作,进一步压缩了经销商的生存空间。

                             利润断崖式下滑,经营成本攀升

动保产品价格近年来大幅下跌,以泰万菌素为例,2020年其市场价格普遍在500元/公斤左右,而到2025年,120元/公斤的价格已屡见不鲜。疫苗产品的利润同样不容乐观,经销商疫苗产品毛利从35%骤降至12%。圆环疫苗价格更是从2020年的10元/头份,降至2025年的2元/头份。与此同时,客户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对经销商的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客户维护成本激增300%,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资金周转艰难,财务风险加剧

行业竞争的加剧和养殖企业对成本的严格控制,使得动保产品回款周期不断延长,180天-360天的账期已成为常态。对于经销商来说,若每月稳定合作10个客户,每个客户月销售额10万元,6个月的账期就意味着需要垫付600万元流动资金。这导致大部分经销商资金周转困难,财务成本不断增加,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许多经销商老板感慨,前些年的盈利在近几年消耗殆尽,有的甚至抵押房产,看似资产雄厚,实则负债累累、库存积压。

                      专业人才匮乏,团队发展受限

受规模和客户群体的限制,经销商团队普遍缺乏高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很多团队仍是创业初期的架构,人员结构松散,难以满足市场对客户服务的高要求,经营模式也难以与时俱进。而动保公司对技术型销售人才的大量引入,推高了专业人才的薪资水平,让资金紧张的经销商团队望尘莫及。

面对如此严峻的市场形势,动保经销商们也在积极寻求突围之道。有人尝试动保与养殖并行,拓展业务领域;有人选择退出,转战其他行业。关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业界观点不一,有人建议转型为配送商,专注做好动保产品“最后一公里”服务;也有人主张紧紧抓住客户资源,培育核心客户群体。但无论何种路径,“打铁还需自身硬”,经销商唯有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如精准把握核心客户、有效整合市场资源、与上游动保企业协商更合理的合作方案、优化客户服务、提升团队专业水平等,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破局重生。

在市场的风云变幻中,动保经销商的未来之路充满未知与挑战。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他们究竟该何去何从?这不仅是每个经销商需要思考的问题,也值得整个行业深入探讨。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