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生产中,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70%-80%,是猪场最大的开支。面对原料价格上涨与猪价低迷的双重压力,减少饲料浪费已成为提升猪场盈利能力的关键突破口。本文将深入剖析饲料浪费的显性与隐性源头,并提供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一、显性饲料浪费:看得见的损耗

1,饲喂过程浪费(占饲料总量10%-30%)

(1)问题根源:料槽设计不合理(出口过大、边沿过低、无挡板)、下料速度不当(过快导致溢出,过慢增加粉料)、料位不足引发争抢、猪嘴漏料。

(2)解决方案:

  • 优化料槽:保育猪料槽间隔10-25cm,育肥猪25-35cm;边沿高度保育5-10cm,育肥10-15cm;加装挡板或底部实心防漏板。
  • 精准下料:根据猪只大小调节下料器卡位,确保饲料覆盖料槽底部

1/3-1/2。

  • 规范操作:坚持“少喂勤添”(尤其保育猪),喂后及时清理洒落饲料。

2,储存管理不当

(1)问题根源:仓库潮湿、漏雨、饲料直接堆放地面或靠墙、未遵循“先进先出”原则导致霉变。

(2)解决方案:

  • 仓库地面做防潮处理,饲料离墙>10cm,离地存放。
  • 定期检查料塔密封性,及时清理料塔格栅积料。
  • 梅雨季加强通风,添加防霉剂(如丙酸钙)。

3,虫蛀鼠害损失(万头场年损失超11吨)

(1)问题根源:玉米等原料易生虫;鼠类盗食与污染。

(2)解决方案:

  • 仓库安装防鸟网,定期投放鼠药、维护防鼠设施。
  • 饲料中添加防虫剂,定期清理墙角缝隙。

二、隐性饲料浪费:看不见的成本黑洞

1,母猪繁殖效率低下

(1)问题表现:断奶仔猪数少(年提供<20头)、断奶母猪失重(失重10kg=多耗料42kg/年/头)。

(2)解决方案:

  • 精准营养:分阶段饲喂(配种前、妊娠初期/后期、哺乳期),哺乳期确保采食最大化。
  • 缩短非生产天数:加强发情鉴定(公猪查情),断奶后7天内配种率>90%。
  • 减少断奶失重:提高哺乳料能量浓度,添加脂肪粉或益生菌。

2,生长育肥效率低

(1)问题表现:出栏延迟(180天→200天)、料肉比升高(0.233)、维持消耗增加。

(2)解决方案:

  • 优化配方:20-30kg用高蛋白小猪料(促骨骼),60-70kg用中猪料(促肌肉),90kg后限制能量。
  • 改善环境:育肥舍温度控制在17-21℃,降低氨浓度,保证饮水充足(水流量>1.5L/分钟)。
  • 适时出栏:三元猪115kg前出栏,避免脂肪沉积期延长。

3,教保阶段死亡率高

(1)问题表现:70日龄前死亡率>10%,万头场年损失饲料30吨。

(2)解决方案:

  • 强化免疫营养:教槽料添加血浆蛋白粉、益生菌,增强肠道健康。
  • 精细管理:24小时光照(前3天),保温箱温度32-35℃,少食多餐。

4,无效猪消耗饲料

(1)问题表现:超300日龄未发情后备母猪、连续两胎产仔<8头的老母猪、僵猪、慢性病猪。

(2)解决方案:建立淘汰标准,定期评估种群效率,及时淘汰无效猪。

三、系统性防控:从管理到技术

1,数据化监管

  • 安装智能电表监控各阶段头均电耗,使用管理软件(如“数聚专嘉”)追踪料肉比、母猪非生产天数等关键指标。

2,饲料加工与使用规范

  • 定期检修粉碎机筛片,确保原料粉碎粒度均匀(小猪1.0mm筛片)。
  • 杜绝“大猪吃小猪料”,后备母猪75kg后必须换专用料。

3,精准灭鼠与防霉

  • 与专业灭鼠机构合作,每月检查鼠迹;饲料添加防霉剂,潮湿季节料槽每日清理。

4,关键要点总结

浪费类型主要损失点核心解决措施
显性浪费(30%)料槽设计不良、鼠害、霉变优化料槽结构,加强仓储管理,灭鼠防鸟
隐性繁殖浪费母猪失重、非生产天数长分阶段精准饲喂,缩短断奶-配种间隔
隐性生长浪费出栏延迟、教保死亡率高优化配方分段,改善环境,强化早期营养
系统性损耗无效猪、数据盲区建立淘汰机制,推行数字化成本监管

案例:某500头母猪场通过料槽改造+哺乳期采食提升,将断奶母猪失重从12kg降至7kg,年节约饲料11吨;通过淘汰30头无效母猪,减少饲料消耗60吨/年。

结语

饲料浪费是蚕食猪场利润的隐形杀手,其控制需贯穿从配方设计到饲喂管理的全链条。通过“显性+隐性”双路径管控,结合数据化工具与标准化操作,可显著降低料肉比0.3-0.5,将饲料成本占比压缩至65%以下。在微利时代,向每一克浪费宣战,才是猪场生存与盈利的核心竞争力。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