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我们来说已不是可行的市场。”美国猪肉巨头史密斯菲尔德的高管面对媒体坦言。曾经占据美国对华猪肉出口半壁江山的巨头,如今被迫将目光转向墨西哥等“次优市场”,却难掩失落——这些市场根本无法弥补中国留下的巨大缺口。
2025年4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对中国发起新一轮关税战后,中国对美国猪肉祭出172%的“天价”综合关税,直接关上了市场大门。一夜之间,史密斯菲尔德的销售额预计将暴跌3%,更让整个美国猪肉行业面临每年10亿美元的惨重损失。
中美贸易战升级的炮火,最终让美国猪肉巨头倒在了自己点燃的战火中。
史密斯菲尔德生鲜猪肉业务总裁多诺万•欧文斯面对镜头坦言:“目前,中国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可行的销售市场。”
猪副产品的生死困局:美国找不到第二个中国
贸易战的重拳,精准击中了美国养猪业最脆弱的软肋——猪耳朵、猪蹄、猪肠、猪颈骨……这些在美国餐桌上几乎绝迹的副产品,却在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美国肉类出口联合会的数据触目惊心:2024年,美国猪副产品超过一半漂洋过海卖到了中国,占对华猪肉出口总额的80%以上。
“中国是唯一接受这些产品的市场,而且他们的采购量巨大。”美国农业贸易公司创办人斯图亚特点破了残酷现实。当172%的关税大门轰然关闭,美国养猪场里堆积如山的猪蹄、猪内脏瞬间从“宝”变“草”。
经济学家斯图亚特强调:“中国市场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购买的产品——包括各种内脏副产品部位。美国本土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量甚至不足5%。”
产业链的残酷雪崩:从工厂到农场无人幸免
这场由中国市场撤退引发的风暴,正席卷整个美国猪肉产业链。史密斯菲尔德作为行业龙头,已扛不住成本压力,今年一季度开始挥刀裁员,公司总部和加工厂的员工首当其冲。
美国肉类出口联合会副主席舒勒的担忧更是笼罩着整个行业:“每卖出一头猪,美国农民就平白损失8到10美元。”全行业每年高达10亿美元的损失,最终将由无数普通养猪户和产业链工人默默承担。
史密斯菲尔德高管直言:在关税压力下,公司正面临严峻的原材料成本挑战,不得不削减公司和工厂岗位以控制开支。
转向次优市场?巨头坦言难补中国缺口
面对中国市场的突然冻结,史密斯菲尔德首席执行官谢恩·史密斯承认,公司正将业务转向墨西哥等其他市场。但“次优”二字道尽了无奈——这些市场的消化能力和利润空间,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美国政府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华猪肉出口额高达11亿美元。如此庞大的商业版图瞬间归零,墨西哥等市场杯水车薪的采购量,如何填平这触目惊心的赤字深渊?
史密斯菲尔德等美国猪肉生产商的自救之路,折射出贸易战最残酷的真相——当全球供应链被政治博弈强行撕裂时,没有真正的赢家。
工厂的裁员通知、猪农账本上的赤字、冷库里堆积如山的猪蹄,都在无声诉说着这场贸易冲突的真实代价。当中国消费者转向欧洲、南美猪肉供应商之时,美国养猪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在吞咽苦果。
(来源:养猪一家人)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