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一个粉丝拉黑了。

在笔者从事养猪行业的媒体信息服务期间,也与众多淳朴而热情的养猪人结下了不解之缘,老李(化名)便是其中之一。我们是22年在一次猪王大赛上相遇,他的猪场坐落在河南正阳县,独自养殖着一百多头猪。

初次见面时,老李正蹲在他那膘肥体壮的大肥猪旁合影。他身材瘦削,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发亮,脸上洋溢着笑意,皱纹深刻,但眼中却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粗糙的手心全是被消毒水泡得发白的老茧,无一不透露出他养猪的辛劳。

大赛结束后,我负责给老李发送奖品,并顺势加了他的微信。此后的日子里,我时常向他咨询当地的猪价行情或猪病情况。

老李总是热心地拍一段卖猪的小视频回复我,视频中传来他洪亮而乐观的声音:“今天刚卖了10头大猪,猪价比前几天涨了几毛,不过总比跌好,蚊子也是肉嘛!”他的乐观与坚韧,总是能感染到我。

然而,前两天,当我再次准备向老李咨询时,消息却如石沉大海,只看到了一个醒目的红色感叹号。我初感疑惑,随即一股惆怅涌上心头,不明所以。

我心中五味杂陈,通过同事的账号重新加上了老李,希望能解开这个心结。在听完我的疑问后,老李发来了一条长语音,怒斥了我的三宗罪。

1、小散养户即将被淘汰?

老李告诉我,之前看了我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小散养殖户处境日益艰难,大批被替代、淘汰。“我们农村人养了几千年的猪了!说淘汰就淘汰?”老李很是不服气:“现在都搞什么AI、机器人,别忘了人才是养猪的根,机器人他需要吃肉吗?”

2、“企业”+“农户”模式真的有那么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猪企开始搞“企业”+“农户”模式,之前笔者也曾介绍过一些模式的好处,如提供技术支持、稳定销售渠道、降低风险等。他看完后心里很是不舒服,一时冲动便取关并拉黑了我。“表面上是合作,其实我们普通人根本玩不过那些大企业,一年忙到头帮别人打工,还不如自己自在”。

3、合作的真相令人愤慨!

老李接着话锋一转,又发来了一条语音。他提到一个朋友老刘(化名)在隔壁县养猪的经历。几年前,市里有个企业来宣传合作,老刘觉得这是条好出路,尤其是企业负责收猪这一条,更是让他心动不已。他还开玩笑说要先去试试水,等赚了钱再带老李一起。

起初,合作确实顺风顺水,但好景不长,当猪价大跌时,企业便开始以各种理由压价、拖延。老刘想自己找销路,却又受合同所限。最终,猪瘟肆虐,企业只派了两个技术员来,配了点药便没了下文。老刘只能自己在山上挖坑埋了几十头病猪,至今还背负着沉重的债务。

老李最后平静地和我说了一番心里话:“这两年行情好了一点,但我也知道行情不会一直好下去。不过与其把宝押在大企业身上,我宁愿自己苦一苦挺过去。实在挺不过去就不养了,也就不用再关注你咯”。

听完老李的诉说,我心中满是愧疚。我意识到,在撰写文章时过于理想化,没有深入考虑到养猪人的实际困境以及公司与养猪人之间不对等的风险承担关系。我向老李表达了诚挚的歉意,并承诺以后会更加严谨、客观地撰写相关报道。

中小养猪户不断退出

当前,养猪行业正经历着显著的集中化趋势,头部企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散户,曾经是中国养猪业的重要力量,如今却在重重困境中艰难挣扎。猪场规模率飙升至 68%。散户的比重已下降至32%左右。

截至2023年,养猪场户1840多万户,相比5 年内,全国养猪散户数量锐减 1300 多万户,5年来规下散养户减了1300多万户,相比 2018 年,降幅高达 41%,未来这一数字只会更低。

非洲猪瘟疫情的毁灭性冲击

2018年之后散户数量锐减,直接原因就是非洲猪瘟传入我国后,中小养殖户因生物安全水平低下成为疫情重灾区。据调研,疫情导致云南、贵州等地散户产能损失超50%‌。

而头部企业通过封闭式管理、智能监控系统将疫病损失降低70%‌。疫情常态化下,散户防疫能力不足进一步加速退出‌。

环保政策高压与合规成本攀升

其次、自2015年新《环境保护法》实施后,小散养猪户迎来了愈发严格的挑战和监管。生态养殖与绿色排放虽然出发点没有错,但对小散户的环保设施、废弃物处理要求还是过高了。

小散养殖户没有能力一边面临市场风险,一边升级环保设施。只宣传推行环保而不做好帮扶,无疑就是倒逼小散退出行业。例如,2023年西南地区部分省份散户退出比例达50%-80%

规模化企业的扩产影响

头部企业拼接凭借其资源整合力与资本支撑,加速了创新技术与高端设备的广泛应用。通过自主构建饲料生产基地与智能化环境调控体系,实现了边际成本的有效缩减。

对于散户而言,由于其规模限制,难以通过集中采购的方式分享到成本下降的实惠,反而因日益加剧的成本压力而纷纷选择退出养殖领域。

中小养殖户退出养猪的路径也有多种,一种是彻底退出‌;2023年散户数量较2015年减少62%,约90%为年出栏500头以下养殖户‌。二是‌加入合作社‌;通过联合采购、共享防疫资源降低成本,但成功率不足20%‌。三是‌转型特色养殖‌:如藏香猪、成华猪等地方品种,但每一条路都是任重道远。

面对这样的形势,老李的选择无疑是一种坚守与抗争。我深感自己作为媒体人的责任重大,必须更加真实地反映养猪人的心声与困境。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只要我们紧跟政策导向,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小散养猪户也能在变革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版权说明】来自:中国养猪网(编辑:寒声)(为保护隐私 文中人名、地名均为化名)等。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