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15晚会都是一次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注高峰。2024年的央视3·15晚会再次揭露了食品安全领域的严重问题,其中安徽厨先生食品有限公司、阜阳市春天食品有限公司和安徽东辉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因使用劣质槽头肉生产梅菜扣肉而备受关注。这不仅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广泛担忧,也进一步暴露了某些不法商贩在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的行为。
  近期,有相关媒体记者通过暗访调查,揭示了一个更为隐蔽且令人震惊的地下产业链——毛皮动物胴体的非法交易。记者发现,一些商贩将狐貉腿冒充羊肉、狗肉或兔肉等流入食品市场,甚至销往全国各地。此外,这些商贩还将狐貉胴体炼油后用于饲料生产,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灰色利益链条。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威胁到消费者的健康,还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
  狐、貉养殖在我国河北唐山、山东潍坊、临沂等地已经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这些动物的主要商业价值在于其毛皮,但根据国家规定,“取皮”后的狐、貉胴体不得进入食品领域。然而,记者在调查过程中接触了近三十名涉及狐貉胴体流转的商贩,发现尽管该问题屡次被曝光,仍有人私下售卖狐、貉肉,甚至通过视频平台公开叫卖。部分商贩声称,他们囤积了大量已经分割好的狐貉腿,并将其冒充其他肉类销售至各地。
  根据2016年12月1日实施的行业标准《貂、狐、貉繁育利用规范》,毛皮动物胴体禁止食用,也不得作为食品或饲料加工的原料,必须定点进行资源化利用加工或无害化处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规定并未得到严格遵守。例如,临沂市河东区某村的一位狐狸养殖户许刚透露,当地的狐狸胴体被小贩或大贩收购后,有些会被送往炼油厂,最终流入饲料行业。这种行为显然违背了国家的规定,同时也给畜牧业带来了潜在风险。
  此次调查结果再次提醒我们,食品安全和产业链监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无论是食品还是饲料领域,任何违规操作都有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相关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监管机制,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和教育,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共安全。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