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猪与标猪之间的价格差出现了回落趋势。这一变化主要受到供需关系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前期养殖端采取的压栏增重及二次育肥策略逐渐释放了大量大猪进入市场,使得大猪供应增加,从而对大猪价格形成了打压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月初养殖企业对标猪出栏速度放缓,标猪的供应量有所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标猪价格,并限制了其下行空间。因此,大猪和标猪之间的价格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截至3月6日,全国肥标差均值为0.99元/公斤,相比月初下滑了0.14元/公斤,跌幅达到了12.38%。2月份,肥标差一度处于高位,这促使养殖端通过压栏增重和二次育肥等措施进一步提升收益。然而,这些举措也导致当前市场上大猪供应状况明显改善,从而抑制了大猪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标猪的供应因养殖端出栏节奏缓慢而持续偏紧,这也支撑了标猪价格,使其跌幅受到限制。最终,这种供需格局导致肥标价差进一步收窄。
2月份,由于天气尚未完全回暖,市场对大猪的需求依然存在,同时大猪供应相对有限,这推动了肥标差继续上涨并维持在高位水平。在高肥标差的刺激下,养殖端积极采取压栏增重策略,甚至部分二次育肥户也开始补栏,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上140公斤以上体重段的大猪数量。随着气温逐步回升,屠宰企业对大猪的采购心态变得更为谨慎,导致大猪现货供应增加且价格承压下滑。
当前,白条肉销售表现疲软,屠宰企业的屠宰量未能显著回升,生猪需求整体表现低迷。正值月初,养殖企业的出栏节奏放缓,生猪供应量相对有限。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显示,截至3月8日,样本企业的日均出栏量为15.92万头,较2月底前一周下降了0.36万头,降幅达到2.21%。尽管需求端的疲软拖累了猪价,但供应端的限制对猪价形成了一定支撑。因此,本周猪价虽然有所下跌,但跌幅较为有限。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市场预期屠宰企业将调整其收购策略,减少大猪的采购比例。养殖企业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加速了大猪的出栏进程,导致市场上大猪供应量增加,从而对其价格形成压力,进一步加快了大猪价格的下跌趋势。相比之下,标猪的出栏速度回升较为缓慢,这为其价格提供了支撑,使得标猪价格的下滑空间仍然受限。根据专业机构的分析预测,未来肥标价差可能将进一步缩小。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