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生猪期货市场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波动,呈现出倒“V”型的显著特征。在供应持续缩减的背景下,1月至8月上旬期间,现货价格逐渐上升,波动范围介于13至22元/千克之间。具体来看,1月中上旬正值腌腊旺季,养殖端因自身考量而积极出栏,导致猪价处于弱势。然而,春节前需求增长以及天气变化等因素综合影响下,猪价反弹至16.5元/千克左右,仔猪价格也随之走高。进入2月中上旬,春节后消费需求锐减,猪价下跌,期货盘面呈现窄幅震荡格局。而在2月下旬至3月期间,标肥价差扩大以及二次育肥入场等多重因素叠加,市场供应出现阶段性偏紧局面,猪价上涨至15至15.5元/千克区间,期货价格也突破15000元/吨。
4月至5月中上旬,由于二次育肥和压栏现象的影响,现货价格保持窄幅波动状态。但期货市场因对后续供应增加的担忧,价格出现回调。5月下旬至6月中上旬,养殖端对三季度市场预期较为乐观,二次育肥积极性高涨,推动猪价迅速飙升至19元/千克。然而,期货市场鉴于对后期供应过剩的顾虑,并未跟随现货价格大幅上扬。6月下旬,随着二次育肥行为趋于谨慎,前期压栏的生猪开始集中出栏,市场基本面转变为供强需弱,价格回落,期货价格也相应下跌。7月初至8月中旬,由于市场供应处于低位,二次育肥和集团厂压栏等因素促使现货价格再度走强,达到21元/千克。尽管期货价格有所上涨,但涨幅明显低于现货价格。8月下旬至12月,随着产能逐步恢复,前期积压的猪源集中出栏,尽管节假日对需求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供应增量远超消费增量,猪价从高位持续回落。至12月底,猪价跌破16元/千克,期货市场跌幅更为显著,主力合约价格跌破15000元/吨。
2024年的行情特点主要体现在生产行为调整、规模化发展迅速等方面。养殖端为规避价格下跌、获取利润,在预期猪价上涨时将商品猪压栏1至2个月,导致市场供应阶段性失衡,加剧猪价波动。一季度北方疫病暴发致使仔猪需求大增、价格上涨,南方企业增加了仔猪销售量,影响了后续区域的供应和价格,导致三季度南方商品猪供应紧缺。此外,二次育肥群体更趋理性,从大规模集中入场转向分批‘快进快出’,降低市场供应压力和自身风险,但仍对市场有一定影响,其采购量变化影响短期供需。自2014年实施严格的环保监管政策以来,生猪养殖行业的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规模化养殖的比例持续上升,散户养殖比例不断下降。当前部分行业头部企业已制定2025年的发展规划,其合计出栏目标可观,并有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
根据农业农村部官方数据,2024年11月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080万头,高于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处于绿色波动区间,且自2024年4月起持续增加,预示2025年2月后生猪供应将持续增加。从仔猪出栏量看,其反映5至6个月后商品猪出栏情况。2024年一季度后仔猪出栏环比持续增加,推测2025年上半年生猪供应量仍处高位。在需求端分析中,2024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情况,传统的旺季消费并未如预期般旺盛。低价牛肉、鸡肉对猪肉的替代效应愈发显著,消费者对于高价猪肉的接受程度较低,更倾向于选择价格相对亲民的肉类产品。这种终端需求的变化从根本上制约了猪价的上涨空间。
在成本利润端分析方面,2024年玉米与豆粕的市场价格显著回落,带动整个生猪养殖行业成本下降,当前行业养殖成本大致处于13至13.5元/千克的区间范围内。自繁自养模式下的平均养殖利润为132.52元/头,外购仔猪养殖方面的平均养殖利润为-95.65元/头,均呈现环比下跌趋势。展望2025年,鉴于玉米和豆粕的价格已经跌破种植成本价,未来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但当前养殖成本已然处于较低水平,这将使得养殖企业在2025年面临更为激烈的成本竞争和利润挑战。
展望2025年,回顾历史多轮猪周期,本轮景气期始于2023年11月,预计2025年生猪行业大概率进入压力周期,猪价面临下行压力。未来产能去化可能会集中在中型及部分大型养殖场。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企业能够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例如牧原股份自2022年6月以来大幅降低成本,未来有望实现11元/千克的成本目标。持续的成本优化将改变行业竞争格局,成本领先的企业在市场波动中更具优势。同时,生猪价格仍然存在季节性波动,市场参与者可以依据这些规律制定短期交易策略。总体而言,2025年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养殖企业和投资者需要深入理解市场运行机制,灵活运用期货市场工具进行风险管理和投资决策,以应对市场波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