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已达到4063万头,接近产能调控绿色合理区域的105%上限。政府针对当前形势部署了引导大型猪企有序规范发展的政策,以防止企业逆势盲目扩产,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失衡。与此同时,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3月生猪价格(外三元)一度降至7元线附近,最低报价为7.25元/斤。这表明,尽管行业整体产能充足,但价格持续低迷,养殖企业正面临严峻挑战。
根据多家猪企发布的数据,截至2月底,生猪销售均价已连续6个月下滑,2月份出栏量也出现集体下降。这种产能过剩、猪价长期处于低位的情况,促使部分企业开始调整战略。例如,天康生物宣布终止一个总投资5亿元的养猪项目,并将剩余募集资金永久性补充流动资金。公司表示,这一决定是基于生猪市场竞争加剧的考量。同时,为了规避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天康还计划开展最高不超过10亿元的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以稳定生产成本。
尽管行业整体表现疲软,但也有一些企业在逆境中寻找机会。据统计,2月份有6家大型猪场相继竣工投产,新增产能超过100万头。例如,双胞胎集团在广西田东建设的祥周猪场,总投资达4.6亿元,年出栏商品仔猪可达60.8万头;德康集团在重庆合川的炉山猪场,总投资9000万元,年出栏生猪10万头;正大集团在江西九江的种猪养殖场,正式投产后预计年出栏仔猪18万头。此外,加华种猪场、甘肃品高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四川眉山的李槽万头生猪养殖场等项目也相继投入运营,展现出行业内的激烈竞争与多元化布局。
然而,面对持续低迷的行情,行业内的“深度调整期”似乎已经到来。多家企业的生猪销售均价连续6个月下滑,包括牧原、温氏、新希望在内的行业巨头,其商品猪价格均已降至14元/公斤左右。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加速淘汰低效产能,优化种群结构,通过“提质增效”来应对市场挑战。例如,天康生物在新疆大区的养殖全成本已降至11.09元/公斤,部分优秀场区的成本更是降至10.33元/公斤。
展望2025年的生猪行业,可以预见的是,阵痛与机遇将继续并存。一方面,市场价格的持续低迷迫使企业更加注重降本增效;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通过加大投资和技术升级,试图抢占市场份额。随着市场的不断博弈,谁能在这场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仍需时间验证。未来一年,生猪行业的表现无疑将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