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第二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尽管我国粮食安全整体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口粮(稻谷和小麦)自给率长期超过95%,谷物(不含大豆)自给率也保持在90%以上。然而,粮食产需之间仍存在一定缺口,主要集中在饲料粮领域。这表明,饲料粮安全已成为当前粮食安全的重要关注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饮食结构的变化,饲料粮需求迅速增长,其占比已超过口粮,成为粮食总需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中国粮食表观消费总量达到8.34亿吨,其中饲料用粮与工业用粮合计占60%-65%。尽管2024年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今年的粮食产量目标设定为1.4万亿斤左右,但这背后反映了保障粮食安全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饲料粮缺口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多方面因素:首先,国内粮食生产存在结构性矛盾,蛋白短缺尤为突出。饲用消费占粮食消费比例高达47%,而国内粮食提供的蛋白总量在扣除居民消费后难以满足饲用需求,导致能量和蛋白结构失衡。其次,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土地资源紧张进一步制约了饲料粮供给。此外,大豆进口依赖加深和玉米供应波动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22年,中国大豆进口量达9108万吨,占全球贸易量的60%以上,国产大豆主要用于食品加工,难以进入饲料市场。同时,规模化养殖推动玉米需求激增,国家临储玉米库存清零后,玉米供应紧张局面加剧,进口渠道受国际形势影响波动较大。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正采取多种措施确保饲料粮安全。政策层面,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强调粮食安全与种业振兴,明确要求提升大豆油料产能,扩大种植面积,并通过科技赋能提高单产水平。农业深耕方面,严守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充分利用盐碱地、坡地等资源,推广“粮改饲”技术,培育高产优质的大豆新品种。同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支持转基因作物种植,保护黑土地等关键资源。
除了增加供给,节流增效也是重要方向。通过优化粮油及其副产物的利用效率,减少粮食收购、存储环节的损失,推广低蛋白日粮精准养殖技术,以及利用黑水虻处理废弃物等手段,提高粮食利用效率。此外,实施饲料蛋白来源多元化替代战略,探索微生物蛋白和细胞培养肉等新兴技术,为饲料粮供应开辟新路径。与此同时,政策护航不可或缺,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保障农民种粮收益,稳定市场价格,增强农民积极性。
国际合作也是解决饲料粮缺口的重要途径。例如,加强与俄罗斯等国的大豆产业合作,拓宽粮食供应渠道,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展望未来,在科学技术的驱动下,无论是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还是饲料粮替代方案的创新,都将为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带来新的机遇。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多方努力,中国的粮食安全根基将更加稳固,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