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内生猪市场南北地区屠企报价整体偏强,生猪出栏平均价格回升至14.72元/公斤。与月初相比,猪价上涨了0.21元,市场呈现震荡偏强的运行态势。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多种因素共同支撑,具体来看如下:
首先,二次育肥(二育)逐渐入场成为推动猪价反弹的重要原因之一。尽管市场对后市仍存在看空情绪,但本月上旬猪价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使得部分二育养殖户的谨慎心态有所缓解。他们开始积极补栏标猪,并呈现出逢低滚动入场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猪价提供了支撑。
其次,消费需求逐步回暖也为猪价上涨注入动力。春节过后,猪肉购销进入传统淡季,但进入3月后,随着居民囤货逐步消耗,加之猪肉价格持续走低,鲜品猪肉的购销积极性有所提升。特别是在南方主流销区城市,餐饮及堂食需求明显增强,带动猪肉消费能力回升。在此背景下,屠宰企业的订单量增加,国内样本屠宰场开工率回升至26%~27%左右,消费端利好逐步显现。
此外,养殖端对低价出栏的抵触情绪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自本月以来,散户和集团化猪企的出栏利润持续下降,养殖主体普遍对猪价“破7”表现强烈抵触。因此,社会面猪场出栏节奏放缓,规模猪企成交顺畅,甚至部分企业尝试拉涨猪价。中上旬期间,养殖端惜售意愿较为明显,进一步推动了猪价的阶段性反弹。
然而,从长远来看,此次猪价上涨或难以持久。一方面,虽然当前生猪均价有所回升,但供应压力依然较大,而消费增幅相对有限。随着猪价重心上移,屠宰企业压价心态或将再次抬头,短期内猪价可能面临震荡下行的风险。另一方面,主流集团猪企本月出栏计划环比增加了12.4%,但实际完成情况不佳。若猪价继续上涨,这些企业可能会选择逢高增量卖猪,从而导致供应水平回升。
同时,消费需求的增长仍显乏力。餐饮、旅游行业的复苏速度较慢,内销市场猪肉购销意愿偏弱,市场还存在一定的替代消费现象。此外,随着标猪价格回升,二次育肥的补栏成本增加,市场对未来猪价前景依然持悲观态度,二育入场积极性可能大幅减弱。
综上所述,在供需关系调整的作用下,此次猪价上涨缺乏持续动力,未来可能重新进入逐步寻底的过程。据预测,2025年3月14日,标猪出栏均价将回落至14.69元/公斤左右,降幅约为0.03元/公斤。后续需重点关注集团猪企的出栏节奏变化,以判断市场走势的进一步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