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生猪产业政策的调整,标志着我国生猪产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文件将政策重点从“优化产能调控机制”转向“做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这一转变不仅反映了当前生猪产业的发展现状,也预示着未来政策方向将更加注重供需平衡与养殖主体盈利空间的协调。针对这一系列变化,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博士进行了深入解读。
王祖力指出,生猪产业发展历史表明,稳产保供的核心在于稳定生猪产能。2021年发布的《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在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能繁母猪存栏量保持稳定,市场供应充足。然而,随着生产效率提升和消费趋于稳定,原有的调控方案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因此,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并修订了相关实施方案。新方案将能繁母猪正常保有量从4100万头调减至3900万头,绿色区间下限从95%调整至92%,以更好地满足稳产保供的需求。
尽管能繁母猪存栏量已稳定在绿色区间,但行业利润仍处于较低水平。对此,王祖力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春节后猪肉消费淡季导致需求支撑不足,以及去年能繁母猪存栏量接近绿色合理区间的上限。为应对这一问题,农业农村部通过密集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适时出栏,并计划完善猪肉储备调节机制,以减小猪价波动幅度。这些措施旨在平衡市场供需,同时保障养殖主体的合理盈利空间。
规模化养殖占比接近70%,但散户的成本优势依然存在。未来政策将着重引导规模养殖场与散户协同发展,避免行业垄断风险。具体措施包括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合作养殖模式以及优化金融保险支持等。此外,政策还将通过建立市场风险预警机制,规范大型企业扩产行为,确保产能调控的有效性。
'北猪南养'趋势的出现,虽然降低了疫病发生风险,但也带来了成本上升和南方地区防控压力增大的问题。对此,政策要求各地区确保一定猪肉自给率,并探索建立销区补偿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同时,面对猪肉消费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政策需提前做好规划,引导生猪产能根据消费需求变化进行适应性调整,确保市场供需更加匹配。
关于下半年猪价走势,王祖力预测,受能繁母猪存栏量略高于基准线及进口冻肉减少等因素影响,猪价将在低位窄幅波动。春节后的消费淡季可能导致价格进一步下跌,而下半年随着消费需求逐步好转,猪价可能季节性回升,但因产能总体充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此外,强化动物疫病防控仍是政策重点,尤其是在规模化养殖比例提升的背景下,通过政策和技术手段降低疫病冲击成为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智慧农业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在生猪产业中,科技创新可通过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技术提升生产效率,例如实时监测猪舍环境、优化饲喂流程等。同时,政策还鼓励农牧结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推动生猪产业向低能耗、低排放方向转型。通过企业实践与政策支持的双向驱动,生猪产业有望实现从传统模式到高科技、高质量方向的跨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