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中国与丹麦在生猪产业领域的合作交流,2月24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和丹麦兽医和食品管理局(DVFA)联合主办的“中丹生猪养殖、生物安全防控和产业管理研讨会”在北京成功举行。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两国的专家、学者及从业者,共同探讨生猪养殖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未来发展方向。
  研讨会上,中国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监测信息处的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中国的生猪产业统计监测工作。作为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中国每年生产的猪肉占全球总量的近一半。因此,在生产端进行提前监测预警显得尤为重要,这为生猪产业的调控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持。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通过建立畜牧业综合信息平台,加强基层统计信息员队伍和监测预警专家队伍建设,完善生产形势会商机制、数据共享机制以及信息发布预警机制,实现了以数据驱动产业发展。未来,还将进一步推进畜牧兽医生产经营主体的基础信息登记和赋码工作,促进畜牧兽医信息的互联互通,并加速现代信息技术与畜牧业的深度融合。
  丹麦王国驻华大使馆食品和农业行业参赞Rasmus Berg Larsen在会上分享了丹麦生猪养殖业的基本情况。他表示,丹麦养殖业在食品安全、碳排放、动物福利和饲料效率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23年,丹麦存栏母猪数量达91万头,全年猪肉产量为177万吨,每头母猪全年提供的断奶仔猪头数(PSY)高达34.8头,展现出极高的生产效率。
  此外,丹麦兽医和食品管理局的多位特别兽医顾问还深入介绍了该国在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动物福利体系和畜牧业生产标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同时,丹麦农业与食品委员会、达鲁姆农学院的多位专家也分享了他们在生猪生物安全、产业管理和动物营养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猪肉全产业链监测预警首席分析师朱增勇在会上指出,中国猪肉产量接近全球的一半,其生产和消费动态备受全球从业者关注。据他介绍,2024年全国猪肉产量下降1.5%,进口量大幅减少,猪肉自给率达到了98.2%;种猪进口量也显著下降53%,国内生猪生产成本竞争力逐步提升。数据显示,全国猪肉表观消费量为5810万吨,同比下降2.3%,人均表观消费量为41.3公斤,同比下降2.2%。目前,生猪的生产与需求总量已进入稳定期,预计2025年的行业重点将转向提升能繁母猪的生产效率,而非单纯增加存栏量。
  朱增勇还分析称,2025年母猪存栏量可能有所下降,但整体产能依然较高,猪肉消费趋于平稳,短期内大幅增长的可能性较小。一季度节后消费需求减弱,而出栏量却持续增长,这可能导致上半年行业出现阶段性亏损。对此,他建议未来应淘汰弱仔母猪,优化母猪性能,以管控成本为核心,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他提醒从业者,2025年猪价波动幅度较2024年将进一步收窄,不适合进行二次育肥,应及时出栏,避免因压栏而造成经济损失。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