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15消费者权益日的到来,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回顾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起使用劣质槽头肉生产梅菜扣肉的事件,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近期,有媒体记者深入调查了毛皮动物地下黑市,发现部分商贩将狐貉腿伪装成羊肉、狗肉或兔肉,非法流入食品市场,并销往全国各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狐貉胴体还被炼制成油脂,流入饲料产业,进一步威胁人类健康。
在河北唐山、山东潍坊和临沂等毛皮动物养殖大市,记者发现本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狐貉胴体正通过地下黑市流入饲料产业。根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规定,这些动物副产品禁止用于食品及饲料加工,但仍有近三十名商贩违法运作,形成灰色产业链。临沂养殖户许刚透露,部分胴体经小贩转手后流向炼油厂,最终成为饲料原料。在临沂河东区的一家无招牌炼油作坊,油贩子郭华(化名)表示,狐貉油以每吨6500元的价格卖给饲料厂,而炼油厂则通过现金交易和隐蔽卸货来逃避监管。调查发现,炼油原料中混杂死鸡和狐狸胴体,油脂掺入鸡鸭油后流入饲料厂。
2023年,农业农村部在山东试点“毛皮动物屠体饲料化利用”,要求闭环加工且仅限毛皮动物饲料。然而,记者走访发现,指定公司车间仍在装修,另一家饲料公司对试点项目讳莫如深,称“生产饲料不能卖”。养殖户反映“无人安装监控”,导致试点政策未能有效实施。中国绿发会专家苏佩芬指出,毛皮动物普遍注射激素类药物,其胴体未经食用动物检疫程序,可能携带病原体,通过饲料进入禽畜体内,最终危害人类健康。2024年,山东某养殖场因问题饲料引发禽畜大规模死亡,暴露出监管漏洞。
与此同时,在生猪市场,3月中下旬以来,猪价呈现波动上涨趋势,超出了市场预期。从实际变动趋势来看,由于供应节奏的调整变化,猪价表现略显强势,尽管处于底部区间,但仍显示出较强的支撑力。一方面,自本月起,生猪育肥成本有所上升,主要原因是玉米和豆粕价格走强。这使得养殖端盈利变得更加困难,大型养猪场开始调整出栏计划,减少出栏量并维持较高价格,这种行为激发了散户养猪场的观望情绪,使他们更加珍惜手中的生猪资源,不愿轻易出售。因此,生猪的供应流通速度减缓,原本预期的供应过剩压力并未如期显现。
另一方面,本月以来,南北方地区的二次育肥操作普遍较为谨慎。然而,由于猪价表现出明显的抗跌性,一些二次育肥的养猪场空栏较多,开始少量、滚动地购入标猪进行补栏。这一行为减少了屠宰企业可获取的猪源数量,增加了他们的采购难度。此外,随着消费需求的缓慢回升,南方销售区域的猪肉购销需求逐步改善,同时国家储备猪肉的轮入量也在增加,使屠宰场的订单量有所增加。因此,市场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缺猪”现象。
但从全国范围来看,今日各区域的猪价呈现出微妙的起伏态势,尽管涨价势头尚未中断,但已初现涨价动力减弱的迹象。涨价的区域正在迅速收缩,而大部分地区已步入价格稳定、持币观望的阶段。整体而言,猪价上涨并非一路长虹,上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压力。预计接下来的4-6月,标猪表现较强,而中大猪可能会面临一定压力,养猪人需要做好心理准备。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