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是一种常见的动物传染病,对养猪业影响较大。了解其临床症状、防控措施以及发生后的处理方法至关重要。
一、口蹄疫的临床症状
1. 患病猪体温会升高至40-41度,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完全不吃食。
2. 新生仔猪可能会突然尖叫,鼻镜、唇、舌和蹄冠部位出现水泡,伴随跛行且拒绝吃奶。
3. 育肥猪的口腔黏膜、蹄冠、蹄叉和蹄踵处先呈现发红、发热疼痛的症状,随后形成类似米粒大小的水泡,逐渐增大并融合,最终达到蚕豆大小。水泡破裂后表面出血,形成暗红色糜烂面。如果没有继发感染,一般在7天左右可结痂愈合;如果发生感染,则可能导致化脓甚至蹄壳脱落。
4. 哺乳母猪的乳房表面也可能出现水泡和糜烂,并最终结痂。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数患口蹄疫的猪病情呈良性经过,死亡率较低。但也有部分病例呈恶性经过,尤其是乳猪较为常见,少数育肥猪或肥猪也可能因恶性经过而死亡。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病毒侵害心脏引发心肌炎,导致心力衰竭。剖检时可见心脏表面出现灰棕色斑纹,形似虎皮斑纹,因此被称为“虎斑心”。
二、如何有效防控口蹄疫
明确总目标:口蹄疫病毒对高温、阳光、酸性、碱性环境以及福尔马林和疫苗敏感。以下是具体的防控措施:
1. 确保猪舍环境干燥,将室温控制在15-22度之间,产房仔猪需设置保温箱(温度控制在25-28度)。
2. 若发现周边地区出现口蹄疫疫情,应立即对本场生猪开展紧急疫苗接种,并用烧碱或生石灰对栏舍进行消毒;同时可用高锰酸钾或碘溶液喷雾消毒空气。
3. 提高猪群的机体抵抗力,做好猪场保健工作。建议通过增强猪群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来提升其抵抗病毒性疾病的能力。
4. 规范猪场口蹄疫疫苗免疫程序:种母猪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育肥猪群需免疫两次(23-25日龄首免,60日龄二免)。然而,口蹄疫疫苗免疫可能引发严重应激反应,表现为过敏倒地、呼吸急促、皮肤发绀、体温升高、采食量下降等,甚至可能出现死亡。因此,许多养猪场不愿意接种疫苗,这给口蹄疫的防控带来了巨大困难。为缓解疫苗应激情况,可通过科学管理减少免疫应激和过敏反应,促进高水平抗体的产生,从而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预防疾病的发生,提升养殖效益。
三、猪场已经发生口蹄疫的处理方法
当猪场发生口蹄疫或疑似病例时,必须遵循“早、快、严、少”的原则,采取有力的紧急措施,尽快将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
1. 早:一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患病猪只,并对其他猪群进行紧急疫苗接种。
2. 快:立即封锁疫场,在发病期间禁止向外出售任何猪只。生产线饲养员各就各位,不得串仓,并使用对病毒效果较好的消毒剂对猪舍、猪群及生产区内的主要通道进行全面严格消毒。
3. 严:扑杀病猪是控制口蹄疫传播的关键措施,病死猪需进行深埋处理以防止病毒扩散。
4. 少:根据病猪的具体情况酌情进行少量治疗。例如,对于有心肌炎症状的病猪,可使用少量强心药物;对于蹄肢破裂处,可涂抹紫药水以促进伤口愈合。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