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52个国家报告了非洲猪瘟(ASF)疫情,其中欧洲占比较高,达到了67%。罗马尼亚和波兰等国年新增病例超过1000起,而亚洲则以中国、越南和菲律宾为主要疫情区域。在中国,农业农村部的统计显示,环境样本阳性率高达8.3%,主要集中在屠宰场和运输车辆中。尽管规模化猪场通过升级生物安全措施将临床发病率降至0.12%,但隐性带毒的风险依然存在。
  ### 病毒生物学特性
ASF病毒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其基因组长约170-190kb,编码超过150种蛋白质。多基因家族(MGFs)的变异导致了毒株的多样性。全球基因分型研究表明,非洲、欧洲和亚洲分别流行基因Ⅰ型、Ⅱ型及重组毒株。中国境内已发现Ⅰ/Ⅱ型重组毒株,其毒力介于强毒株与弱毒株之间,隐性感染率提升至15%。
  ### 感染机制新发现
ASF病毒主要感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研究发现,病毒优先攻击CD14低表达的单核细胞亚群,这些细胞因其抗原呈递能力较弱,成为病毒的“避难所”。此外,哈兽研团队揭示了ASF病毒利用宿主自噬系统完成早期感染的过程,抑制自噬关键蛋白ATG5可降低病毒复制效率达70%。弱毒株可在扁桃体和骨髓中潜伏6个月以上,间歇性排毒。同时,病毒通过调控miR-145-5p抑制T细胞活化,维持免疫耐受。
  ### 排毒途径、机制与传播动力学
感染猪可通过粪便、唾液和鼻腔分泌物持续排毒,急性感染期的排毒量显著高于慢性期。越南的研究还发现,某些毒株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流产胎儿组织中的病毒检出率高达37%。此外,病毒在未熟肉制品中可存活超过100天,在低温粪便中存活超过6个月,成为持续传播的重要隐患。中国监测数据显示,感染I/II型重组毒株的猪只排毒时间长达42-60天。
  ### 防控技术进展
国内在疫苗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开发的双基因缺失活疫苗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保护率达82%。检测技术方面,基于E184L基因的荧光定量PCR灵敏度达到10拷贝/μL,较传统方法提升了10倍。国际上,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利用CRISPR技术构建了亚单位疫苗,在野猪模型中实现了67%的交叉保护。此外,欧盟批准过硫酸氢钾复合物作为ASFV的标准消毒剂,对有机物污染表面的杀灭率超过99.99%。
  ###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未来需要加强对跨物种传播风险的评估,特别是野猪与家猪杂交后代的感染情况。抗病毒药物开发方面,化合物库筛选发现了靶向病毒DNA聚合酶(PolX)的抑制剂NP-0032,能有效阻断病毒复制。丹麦采用的“区域净化+哨兵猪监测”模式为ASFV的清除提供了成功案例,其核心是在半径10km封锁区内连续6个月无阳性。这些研究和实践将为未来的防控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