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是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蛋白质工具(少数为RNA或DNA),它们能够高效地催化化学反应,同时自身不被消耗。酶的活性依赖于其特定的三维结构和活性中心,因此高温、强酸或强碱等条件会破坏酶的结构,导致其失去功能。相比普通催化剂,酶的效率高出几十万倍,具有极高的专一性和选择性。例如,淀粉酶仅作用于淀粉,而对脂肪和蛋白质则不起作用。
  饲料酶制剂是一种通过微生物发酵或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生产的酶混合物,广泛应用于饲料工业中。它能消除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β-葡聚糖等),释放被束缚的养分(如磷)。此外,它还能补充幼龄或病弱动物体内源酶的不足,提高饲料消化率,减少未消化成分的排泄,从而降低环境污染。酶制剂还能够分解大分子物质,降低肠道内容物的黏度,改善饲料适口性和动物的健康状况。
  根据作用机理的不同,饲料用酶制剂可以分为以下五类:第一类是补充内源酶不足类,主要代表酶种包括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这类酶通过帮助分解淀粉、蛋白质和脂肪,提升基础营养物质的消化率。例如,幼龄肉鸡因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需要外源淀粉酶辅助分解日粮中的淀粉。
  第二类是消除抗营养因子类,主要代表酶种有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和植酸酶。这类酶能够降解饲料中的非淀粉多糖(NSP)和植酸等抗营养因子,降低肠道食糜的黏度,减少营养吸收的阻碍。植酸酶还能分解植酸磷,释放磷元素,减少植酸对矿物元素的螯合作用,同时降低粪便中的磷污染。
  第三类是破坏植物细胞结构类,主要代表酶种为纤维素酶、果胶酶和半纤维素酶。这类酶通过降解植物细胞壁成分,使淀粉、蛋白质等胞内营养物质充分暴露,从而提高饲料利用率。例如,果胶酶作用于植物胞间层,释放细胞内容物。
  第四类是改善肠道环境类,主要代表酶种为木聚糖酶、β-葡聚糖酶和甘露聚糖酶。这类酶通过调节肠道黏度和微生物环境,增强消化吸收能力。它可以减少NSP引起的肠道黏性问题,促进食糜流动和营养扩散,同时抑制病原菌的定植。
  第五类是促进后肠发酵类,主要代表酶种为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这类酶通过分解不可溶性纤维,为后肠微生物提供发酵底物,生成挥发性脂肪酸(VFA),为宿主提供额外能量,并改善肠道健康。例如,纤维素酶在肉鸡后肠中促进纤维发酵,提高能量利用率。
  具体到不同类型的酶,饲料用蛋白酶包括角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真菌酸性蛋白酶和芽孢杆菌碱性蛋白酶等。这些酶能够分解动植物蛋白,生成可吸收的小肽和氨基酸,提高饲料蛋白的利用率。例如,角蛋白酶能够将废弃羽毛转化为高蛋白饲料原料,替代鱼粉和豆粕等高价蛋白源,降低饲料成本。
  饲料用淀粉酶包括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糖化酶等。这些酶通过水解淀粉分子中的糖苷键,生成糊精、寡糖或葡萄糖,提高淀粉的消化率。例如,α-淀粉酶适合用于幼龄动物(如仔猪和雏禽)饲料中,弥补内源酶的不足,促进淀粉的消化吸收。
  饲料用纤维素酶包括内切β-1,4-葡聚糖酶、外切β-1,4-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这些酶通过分解纤维素,生成短链纤维寡糖、纤维二糖或葡萄糖,提高谷物饲料的能量利用率,缓解单胃动物因纤维引起的肠道黏度过高问题。
  饲料用半纤维素酶包括木聚糖酶、β-甘露聚糖酶和阿拉伯聚糖酶等。这类酶能够水解半纤维素主链或侧链,生成低聚木糖、甘露寡糖或阿拉伯糖,降低禽类饲料(如小麦、大麦型日粮)的食糜黏度,提升营养吸收效率。
  饲料用植酸酶是一种酸性磷酸酯酶,可将植酸(肌醇六磷酸)水解为肌醇和可利用的无机磷。植物性饲料中大部分磷以植酸磷形式存在,但单胃动物无法直接利用。添加植酸酶不仅能提高磷的利用率,还能缓解植酸对矿物质和蛋白质的螯合作用,释放更多营养成分。
  饲料用复合酶是由多种单一酶通过混合或基因工程技术融合而成的酶制剂。它可以协同降解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提高养分利用率。例如,将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组合使用,可以更高效地分解复杂底物(如植物细胞壁),释放更多营养物质,降低饲料成本。然而,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最敏感的酶种,以防止酶失活。同时,应根据饲料原料的变化调整酶的种类,确保最佳效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