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每年生产的猪肉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养猪业在我国历史悠久,可追溯至约8000年前,长期以来以家庭散养为主要模式。近年来,随着生猪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规模化、精准化、生态化进程不断推进,养殖技术与管理水平显著提升。饲料作为生猪养殖的重要成本之一,其品质直接关系到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因此,深入了解猪饲料的结构形态及其对猪消化吸收和生长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猪是杂食动物,拥有简单的单室胃。该胃呈弯曲的椭圆形,与食管相连的部分称为贲门,而与十二指肠相接的部分则称为幽门。贲门确保食物单向进入胃内,幽门则负责将消化后的食糜送入小肠。胃的主要功能是容纳食物,并通过胃壁肌肉的机械运动将食物研磨成小颗粒,再与胃液混合搅拌,形成糊状物,以便更均匀地输送至小肠进行进一步消化。在此过程中,内源性消化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猪只的生理特点,科学优化猪饲料的结构形态,可以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从而提升生猪的生产性能和养殖效益。
1 常见猪日粮的结构形态
1.1 粉状饲料:粉状饲料由各种原料经过碾压粉碎并充分混合而成。这种饲料的优势在于增加原料表面积,使其更好地与胃肠消化酶接触,从而有效提高干物质的消化率和饲料转化效率。
1.2 颗粒饲料:颗粒饲料是将原料粉碎、混合后通过特制压模压制而成的颗粒状饲料。颗粒饲料不仅能够裂解和糊化淀粉,有助于动物消化吸收,还能通过高温处理杀灭致病微生物,降低霉变风险,同时改善适口性和减少挑食现象。
1.3 膨化饲料:膨化饲料是饲料加工领域的一项新技术。在膨化处理过程中,原料受到高温挤压、搅拌和剪切作用,形成疏松多孔的结构。这一过程提高了饲料组分的消化率,减少了粉尘产生,降低了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2 日粮不同结构形态对生猪消化吸收及生长性能的优势分析
2.1 粉状饲料:研究表明,饲料中谷物颗粒尺寸减小可显著提高淀粉和蛋白质的消化率。然而,过细的颗粒会降低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并可能对胃肠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在生产操作中应将粉状饲料的颗粒大小控制在中等范围。
2.2 颗粒饲料:颗粒饲料在制粒过程中破坏了植物性原料的胚乳细胞壁,提高了消化酶的可及性,从而提升了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此外,颗粒饲料减少了日粮成分的分离现象,防止了动物挑选适口性好的成分,加快了物质通过消化系统的速度。
2.3 膨化饲料:膨化处理能够软化或切断饲料中的纤维组分,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与繁殖,优化肠道微生物菌群结构,预防便秘和肠梗阻的发生。同时,膨化处理还能减少抗营养因子,杀灭致病菌,显著提升饲料的卫生质量。
3 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
3.1 严控加工流程:合理的饲料加工处理能够提升饲料营养成分的利用率。然而,过度粉碎和温度控制不当会对饲料原料的营养成分造成破坏,导致营养效果下降。因此,必须严格控制粉碎力度、温度及调制时长。
3.2 推进新技术应用:随着绿色健康养殖理念的深入人心,益生菌制剂、发酵饲料等绿色添加剂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这些技术不仅可促进肠道营养吸收,还能提高动物免疫能力,为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4 结语:在现代化与生态化养殖的时代背景下,猪饲料的结构与形态设计应紧密围绕猪的健康养殖需求,同时着眼于降低成本与提升效益。未来的研究工作需深入探索猪饲料的作用机制,优化饲料配方与加工工艺方案,并验证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推动养猪业向更加高效、环保、健康的方向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