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是导致母猪被动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产房环节中,这一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将围绕母猪产后流脓现象,探讨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确保母猪产后健康,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一、子宫内膜炎防控中的常见误区
1. 忽视产程控制:产程越长,母猪产后身体越虚弱,子宫自净能力也会随之下降。研究表明,产程延长会显著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率。此外,在难产或产程过长时,许多猪场员工采用掏产方式,这进一步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2. 过于关注成本:一些猪场倾向于使用低成本药物(如鱼腥草、青链霉素等)进行产后保健,但这些药物可能对产道常见病原不够敏感,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表面上看节约了成本,但实际上由于疗效不佳,反而需要多次用药,最终导致成本上升。
3. 忽略母猪产后疲劳:母猪分娩后往往处于极度疲劳状态,若未能及时补充体力,可能导致子宫内异物残留,从而引发炎症。
4. 错误的时间判断:部分养猪人员认为产后前两天流脓属于正常现象,等到产后第4天才检查是否有子宫炎,这种延迟处理的做法往往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 子宫颈关闭(通常在产后第4天)后,治疗难度将大幅增加。
- 刀切式的一刀切保健方案可能会让母猪产生更多的脓汁,反而加重病情。

产房子宫炎早期判断技术包括:
- 阴户的红肿程度(越红肿越严重)。
- 阴户的水肿程度(越水肿越严重)。
- 阴户收缩的皱纹情况(皱纹收缩越好,病情越轻)。
- 脓汁的颜色(正常为白色,不正常依次为黑色、酱色、黄色、红色)。
- 脓汁的浓稠度(越浓稠越严重)。
- 脓汁的量及气味(有臭味、量多且流脓时间长则更严重)。
- 母猪的精神状态(食欲减退、虚弱、尾巴上翘等)。
- 仔猪的状态(腹泻、皮肤苍白、被毛粗乱、瘦弱等)。
- 结合母猪产仔时的具体情况(如产程是否超过4.5小时、初生重是否大于1.8kg、是否进行了掏猪操作、胎次是否为第一胎、产仔数是否超过15头等)。
  二、子宫内膜炎防控的关键措施
1. 清洗:在母猪诱导分娩当天,使用适量的消毒剂(如1:200稀释的过硫酸氢钾溶液)清洗母猪后躯,并保持产后5天内后躯的洁净和干燥。
2. 清宫:胎衣排出后,在产仔当天通过人工授精的方式向子宫内灌注100ml宫炎净+20ml林可霉素,让母猪站立至少1分钟以促进药液扩散。对于严重病例,可在48小时后再进行一次相同剂量的灌注。
3. 消炎:母猪产后肌注长效7天头孢噻呋(如易针康/益贞净15ml),注射一次即可。对于子宫炎较为严重的母猪,可配合注射长效恩诺沙星(如恩诺清)15~20ml,两天一次,连用两次,强化消炎效果。
4. 发烧不吃时的输液治疗:
- 第一瓶:30ml林可霉素+20ml维生素C+500ml生理盐水+1支缩宫素。
- 第二瓶:30ml黄芪多糖+20ml复合维生素B+20ml肌苷+500ml 10%葡萄糖。
- 第三瓶:200ml甲硝唑(对于第一胎母猪,可额外增加葡萄糖酸钙进行输液)。
5. 饮水管理:在料槽中加入25ml动能+适量口服补液盐,供母猪饮水三天。
6. 便秘处理:如有便秘现象,可使用2000ml温肥皂水或开塞露进行灌肠。
  三、总结
猪场在接产助产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卫生保障,确保猪舍环境干燥清洁并定期消毒。清宫是预防子宫内膜炎的前提,灌注宫炎净时需注意添加林可霉素以增强效果。同时,长效抗菌消炎措施也不可或缺,有助于确保母猪产后健康。通过以上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解决母猪产后流脓问题,提高生产效益。希望这些建议能为大家提供帮助和启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