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母猪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仔猪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而寄生虫感染是威胁母猪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保护母猪及其仔猪的健康,驱虫成为养猪管理中的关键措施之一。本文详细探讨了妊娠期母猪驱虫的必要性、最佳时机、方法以及安全性,并为养猪户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 驱虫的必要性
1. **对母猪的影响**
寄生虫会通过竞争营养物质,消耗母猪的能量和蛋白质,导致体重减轻和免疫力下降。钩虫等寄生虫可能引起肠道出血,增加母猪贫血的风险,进而影响妊娠后期和分娩时的健康状态。此外,感染寄生虫的母猪可能会产下体重较轻的仔猪,从而降低仔猪的早期存活率和生长速度。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的驱虫措施可使窝均活仔数增加0.8-1.2头,仔猪断奶重提高200-300克。
2. **对仔猪的影响**
一些寄生虫可以通过胎盘或乳汁传染给仔猪,导致仔猪出生时已感染。例如,蛔虫的幼虫可能迁移至肺部,引发呼吸道问题。如果母猪未进行驱虫,仔猪还可能通过环境或母乳感染寄生虫,增加腹泻和死亡的风险。研究表明,驱虫可以显著减少这些负面影响,确保母猪在分娩时处于最佳健康状态,从而提高仔猪的存活率和生长性能。
### 驱虫的最佳时机与选择
驱虫的时间选择对效果和安全至关重要。许多专家建议在妊娠后期进行驱虫,特别是分娩前一周,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寄生虫向仔猪的传递。例如,使用伊维菌素在分娩前7天驱虫,可有效杀死母猪体内的寄生虫,阻止向仔猪的传染。
部分资料也提到可以在妊娠中期开始驱虫,但需要确保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 配种前28天:完成基础驱虫(推荐吡喹酮+伊维菌素复合制剂)。
- 妊娠35-45天:允许使用透皮剂型(如1%伊维菌素浇泼剂)。
- 妊娠90天后:禁用任何口服驱虫药物。
- 分娩前21天:终止所有驱虫操作。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药物的安全等级不同,因此主流研究倾向于在妊娠后期进行驱虫。
### 安全驱虫四维管理框架
1. **药物筛选标准**
常用驱虫药包括伊维菌素和芬苯达唑。伊维菌素可通过注射或饲料给药,对多种寄生虫(如蛔虫和钩虫)有效;芬苯达唑通常通过饲料混合给药,适用于治疗蛔虫、鞭虫和钩虫,连续3-12天给药。
2. **剂量安全区间**
在配种后7-35天使用伊维菌素需严格控制剂量,超过0.35mg/kg可能影响黄体功能。多拉菌素的半衰期长达18天,需确保末次用药距离分娩≥28天。
3. **注意事项**
- 使用透皮制剂时,栏舍温度需保持20-25℃,低温环境吸收率下降40%。
- 阿维菌素与苯并咪唑类复方制剂会使胚胎死亡率升高至2.1%。
- 环境温度稳定在18-22℃时实施操作。
- 注射给药前30分钟补充电解多维(添加量提高50%)。
- 透皮剂使用后24小时内避免冲洗栏舍。
### 效果评估体系
1. **粪便虫卵监测**
采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每月检测1次,合格标准为EPG(每克虫卵数)<100。
2. **血清抗体检测**
通过ELISA检测蛔虫抗体IgG,阳性阈值为OD值<0.42。
3. **评估方法**
在驱虫前(第0天)收集粪便样本作为基线,在驱虫后7-14天再次收集样本,建议使用McMaster技术计数寄生虫卵数量。计算减少百分比,研究表明减少率达到90%以上通常被认为驱虫有效。
### 新型驱虫技术应用
1. **缓释植入系统**
硅胶载体缓释伊维菌素可持续释放60天,植入部位为耳后皮下,血药浓度波动范围±5%,优于传统注射剂±30%。
2. **精准给药设备**
智能项圈能够监测舔食行为后自动释放吡喹酮微囊,口腔给药器则通过红外识别舌根位置定向喷雾。
3. **生物防控体系**
利用生物手段进一步减少寄生虫的传播风险。
### 结语
尽管驱虫被广泛推荐,但也存在一些争议,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引发抗药性问题。此外,驱虫成本和效益需要权衡,尤其在小型农场中。然而,研究显示,驱虫带来的长期效益(如提高仔猪存活率和生长速度)通常超过初始成本。因此,养猪户应根据农场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驱虫计划,以实现经济效益和健康管理的双重目标。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