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各类养猪场的深入调查,并与200多名大小猪场老板进行交流,发现许多猪场老板对养猪产业规律的认识存在偏差,导致效益下降甚至亏本。以下是养猪业中常见的误区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误区一:片面认为‘规模化’就是增加生猪存栏数量。很多扩大规模的猪场老板认为,饲养更多的猪可以带来更高的利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规模化的错误理解主要体现在将‘规模化’等同于‘大群化’,将‘集约化’误解为‘集中化’,将‘工厂化’视为‘高密度化’。这种观念上的偏差导致猪场建设不符合科学标准,营养供给、环境控制和生产工艺流程不合理,违背了猪的自然生物学属性,从而降低了生产性能,增加了疾病的发生率。
规模化养殖的危害包括:首先,使猪群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为病原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增加了传染性疾病传播的风险。其次,规模化养殖可能导致环境恶化,温度、湿度和有害气体超标,进一步加剧了疾病的传播。此外,规模化还为害虫和老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和繁殖条件,增加了管理难度。
误区二:对疫苗保护率的过度迷信。一些猪场过度依赖疫苗接种,甚至滥用所谓的‘自家苗’,这不仅没有起到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反而对猪只造成了极大的应激,甚至引发疾病。疫苗质量差、保存不当或操作不规范都会导致免疫失败。同时接种多种疫苗会对猪只造成伤害,降低机体免疫力。因此,需要认识到疫苗接种并不等于完全的免疫保护,其效果与营养、环境和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
误区三:化学药物的过度使用。许多猪场在饲料中添加大量药物,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导致猪只产生耐药性并降低了免疫力。某些抗生素和添加剂会抑制B细胞转化和抗体生成,影响免疫功能。高铜、高锌等添加剂对免疫应答也有负面影响,甚至会使活菌疫苗失效。因此,合理使用药物至关重要。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首先,猪场老板需提高自身素质,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政策与专家建议。适度扩大规模的同时,强化精细化管理是关键。其次,建议采取大规模、小群体的发展模式,即将种猪场、仔猪场和育肥猪场分开建立,以降低密度、改善环境并减少疾病传播。最后,实行适度免疫和程序用药,减少不必要的疫苗接种和药物使用,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