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是确保猪场正常、健康生产的重要环节,尤其在预防非洲猪瘟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低温会对消毒效果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是关于猪场消毒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以及不同场景下的消毒药物选择的详细介绍。
### 一、基本概念
消毒是指通过化学方法杀死病原微生物的过程,但不一定能消灭细菌芽孢(灭菌则可以)。消毒剂是用于实现这一过程的化学药物。消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环境中病原体的数量,从而降低感染风险。
### 二、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1. **有机物污染程度**
消毒时,物体表面可能存在血液、血清、分泌物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会覆盖在病原微生物表面,阻碍消毒剂与其直接接触,从而延迟甚至阻止消毒反应的发生。此外,部分有机物可与消毒剂发生反应,生成溶解度更低或杀菌能力更弱的物质,消耗部分消毒剂,进一步降低其有效性。
2. **温度**
除易挥发的消毒剂(如氯制剂、醛类)外,较高的环境温度通常能提高消毒效果。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加快消毒剂颗粒的运动速度,增加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显著提升杀菌效果。同时,较高温度下,病原微生物从休眠状态被激活,对消毒剂的抵抗力减弱。
3. **接触时间**
消毒剂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有效杀灭病原体。大多数情况下,接触时间越长,消毒效果越好。如果接触时间过短,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消毒效果。此外,微生物数量越多,完全灭菌所需的时间也越长。
### 三、常见消毒药物的作用机制
1. **蛋白质变性**:消毒剂使病原体的蛋白质变性、沉淀,最终导致其死亡。
2. **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消毒剂破坏病原体的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增加,导致细菌裂解死亡。
3. **酶活性抑制**:消毒剂干扰病原体内酶的活性,导致代谢障碍,最终致死。
### 四、猪场常用消毒药物分类
1. **酚类**:如苯酚、来苏尔。
2. **醛类**:如福尔马林、戊二醛。
3. **碱类**:如烧碱、生石灰。
4. **酸类**:如柠檬酸、乙酸。
5. **醇类**:如乙醇。
6. **卤素类氯制剂**:如二氧化氯、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
7. **卤素类碘制剂**:如碘伏、聚维酮碘。
8. **氧化剂类**:如双氧水、高锰酸钾、过硫酸氢钾。
9. **表面活性剂季铵盐类**:如苯扎溴铵(新洁尔灭)、癸甲溴铵。
### 五、不同场景下的消毒药物选择
1. **猪舍内部空栏消毒**:使用熏蒸消毒法,增效剂加戊二醛(或癸甲溴铵),熏蒸时间为0.5-1小时,国产浓戊二醛20%原液1.5ml/m³。
2. **猪舍地面、墙壁、道路消毒**:用20%生石灰加3%烧碱泼洒覆盖消毒。
3. **猪舍门口、猪圈门口消毒池、踩踏池**:使用3%烧碱溶液。
4. **猪舍饮水消毒**:用聚维酮碘1:1500、过硫酸氢钾1:1000或0.3%柠檬酸。
5. **猪舍带猪消毒**:用过硫酸氢钾1:200或癸甲溴铵1:600。
6. **物资烘干消毒**:70°C烘干30分钟。
7. **物资熏蒸消毒**:臭氧60mg/m³,持续2小时。
8. **物资浸泡消毒**:用过硫酸氢钾1:200或三氯异氰尿酸粉1:200。
9. **食材消毒**:用2%柠檬酸。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