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外三元生猪均价持续上涨,截至2月21日,已达到14.90元/公斤,较前一日上涨了0.04元/公斤。这一趋势表明,春节后的猪价表现好于预期,主要原因是标肥价差同比拉大,尤其是在二次育肥的支撑下,猪价呈现出弱稳反弹的态势。那么,当前是否是进行二次育肥的好时机呢?本文将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标猪的行情。根据监测数据,与1月21日相比,全国超过80%的省市猪价有所下滑,仅江西、福建、云南三省小幅上涨,跌幅集中在0.4元/公斤至1.9元/公斤。这表明短期内生猪价格整体呈现下跌趋势,符合养殖户节前的预期。然而,出乎意料的是肥猪的价格。一线养殖户反馈,今年春节后肥猪价格持续坚挺,局地标猪与肥猪的价差扩大至2元/公斤以上,比往年更加明显。这使得养殖户放弃补栏仔猪,转而选择补栏大猪进行二次育肥。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是补栏大猪,而非中大猪。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养殖户对3月和4月的行情仍持谨慎态度。据农业农村部专家王祖力研究员分析,2月至6月肥猪上市量或同比增长2.5%左右,市场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较大。因此,养殖户在二次育肥时更加克制,倾向于选择短周期操作,以降低亏损风险。

另一方面,春节后仔猪价格上涨至高位,补栏成本较高。尽管近期仔猪价格有所回落,但业内预计还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通过短期二次育肥,养殖户可以在仔猪价格降至低位时再补栏,减少猪场空栏时间,提升产能利用率。
  那么,为什么今年标猪和肥猪的价格差距如此之大呢?这主要与春节前养殖端的降重出栏有关。由于春节前养殖户普遍预判2025年一季度猪价会下跌,纷纷抢跑春节前市场,导致春节后肥猪供应紧张。一旦肥猪需求增加,其价格自然会大幅上涨,与标猪的价差也随之拉大。

此外,行业规模化程度的提升也影响了标肥价差。规模猪场一般只出售标猪,很少压栏养大肥;而散户则相反,市场上的肥猪供应主要由散户提供。随着散户数量减少,肥猪供应逐渐下降,市场上出现了专业二次育肥户来填补这一空白。因此,当前养殖户对肥猪供应的变化尚未完全感知。
  综上所述,对于生产成绩优异的猪场来说,当前可以考虑进行短周期的二次育肥,但仍需密切关注疫病复发、饲料价格波动及政策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会加剧市场波动。总之,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参与二次育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经营策略。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