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而引发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具有广泛的出血性特征,最急性和急性型的死亡率高达100%,至今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非洲猪瘟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传染病之一,我国也将其归为一类动物传染病。
  ### 病原

ASFV是非洲猪瘟病毒科下的唯一成员,也是唯一的虫媒DNA病毒。该病毒对低温耐受,但在高温下较为敏感:在56℃环境下可存活70分钟,在60℃下仅能存活20分钟;在4℃条件下可以存活超过一年,并且在冷冻猪肉中可存活数年。ASFV对乙醚和氯仿敏感,2%氢氧化钠、2%-3%次氯酸钠和0.3%福尔马林等消毒剂均能有效灭活病毒。
  ###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时,潜伏期通常为5-9天,试验感染则为2-5天,具体时间取决于感染剂量。发热通常在第7天左右出现,随后1-2天内病猪可能死亡。急性型非洲猪瘟致死率极高,常达100%,并且猪只可能在出现明显症状前就已死亡。病猪体温可达41℃,持续约4天,表现出极度虚弱、心跳加快、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还可能出现结膜炎、血痢和呕吐。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的病程较长,亚急性型通常在3-4周后死亡或康复,慢性型则表现为发育迟缓、消瘦、关节肿胀、皮肤溃烂和肺炎。
  ### 流行病学

#### 传染源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染源。病猪的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可通过唾液、鼻分泌物、尿液、粪便和生殖道分泌物等排出体外。健康猪直接接触这些污染物或与病猪接触后会被感染。

#### 传播途径

ASFV的传播方式主要包括三种:

1. **直接传播**:通过健康猪与病猪或带毒野猪的直接接触而感染;
2. **间接传播**:血液、排泄物以及污染的车辆、工具等能传播ASFV,猪采食污染的食物或舔食污染物品也会感染;
3. **媒介蜱传播**:钝缘蜱等多种软蜱能感染并传播ASFV,这使得许多疫区难以根除该病毒。

ASFV自身的传播能力不强,但在同一猪舍内仍可能发生局部暴发。在非洲,ASFV主要通过野猪隐性带毒及软蜱叮咬传播;而在欧洲,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未经高温处理的肉品、泔水、腌制猪肉制品等也是跨区域传播的重要因素。历史上,多起跨境传播的疫情都与轮船运输的污染泔水、航空器、火车运载的污染猪肉制品有关。
  ### 预防控制措施

1. **开展免疫监测**:尽管目前没有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但快速、灵敏的现场检测是及时实施控制措施的关键。

2. **防止传染源引入**:一旦发现传染源,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隔离、扑杀、消毒等严格措施,防止非洲猪瘟进一步扩散。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养殖者的防患意识,了解非洲猪瘟的严重危害,掌握防控措施。

4. **加强进境检验检疫**:阻断ASFV可能的传播途径,防止非洲猪瘟从国外疫区传入。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