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对全球养猪业构成了巨大威胁。自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发现以来,该病毒已经传播至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2018年8月,中国首次报告了非洲猪瘟疫情,标志着这一疾病正式进入亚洲大陆。
  非洲猪瘟曾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长期存在,未能向北传播。然而,随着20世纪中叶全球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加,病毒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蔓延。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极强的耐受性,在非高温条件下可以长期存活,例如在冷冻肉中可存活数年,在半熟肉及未经高温处理的香肠或火腿中能存活约半年。这种特性使得病毒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全球旅行’。
  1957年,非洲猪瘟首次登陆欧洲,原因是一趟从安哥拉飞往葡萄牙的航班上,残余的猪肉制品被当作泔水送到葡萄牙的一家养猪场,导致当地爆发疫情。随后,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和荷兰等国也相继出现疫情。美洲地区同样未能幸免,古巴于1971年因旅客携带未经检疫的香肠入境而暴发疫情,导致全国扑杀了约50万头猪。2007年,非洲猪瘟传入高加索地区,格鲁吉亚卫生部门首次报告发现该病毒,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也陆续受到影响。
  根据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副主任黄保续的介绍,传入中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于基因Ⅱ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和波兰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高达99.95%。病毒主要通过以下四类途径跨国传播:首先是生猪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和走私,国际贸易的增加使得生猪和猪肉产品在全球流动更加频繁;其次是国际旅客携带的猪肉及其产品,部分旅客可能不了解相关规定,无意中携带了受感染的猪肉制品;第三是国际运输工具上的餐厨剩余物,飞机、轮船等交通工具上的剩余餐厨垃圾如果含有受感染的猪肉,处理不当可能导致病毒传播;最后是野猪迁徙,我国边境地区的野猪数量和种群密度持续增加,它们可能与境外受感染的野猪接触,从而携带病毒入境。
  此外,由于我国猪肉价格高于周边一些国家,走私活动屡禁不止。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利益,冒险走私生猪或猪肉产品,进一步增加了病毒传入的可能性。为了防止非洲猪瘟的传播和蔓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加强边境检疫、严格生猪调运监管、强化疫情监测排查以及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管理。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非洲猪瘟的传播风险,保障了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猪肉市场的稳定供应。
  消费者无需过度恐慌,因为非洲猪瘟并不是人畜共患病,该病毒不会感染人类。在处理猪肉产品时,采取高温消毒等措施有助于防控非洲猪瘟的传播。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应对这一挑战,确保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