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猪业中,猪场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尤其是在生物安全方面。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不仅能保护猪只健康,还能提高养殖效率。然而,在日常操作中,很多猪场在清洗消毒环节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影响了清洁效果,还可能带来潜在的风险。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误区,并提出改进建议。
  ### 1. 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水资源

目前,大多数猪场采用大流量、低压力的冲击式冲洗方式来清洁猪舍。这种冲洗方式依赖大量水流,导致水的浪费和污水产生过多。由于水流压力小,清洗不彻底,往往需要反复冲洗,增加了工作量和时间成本。同时,污水处理的成本也随之增加。为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可以考虑使用高压清洗设备,并将污水过滤后重新利用,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 2. 忽视细节问题

在清洗过程中,很多人往往只注重表面的清洁,而忽视了一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和难以触及的地方。例如,产房保温箱中的地板、无法移动的设备部件等地方往往是病菌滋生的温床。因此,清洗时应尽量将所有可移动或可打开的部分暴露出来,进行彻底清洗。只有做到无死角的清洁,才能有效防止病菌残留,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
  ### 3. 消毒剂选择不合理

部分猪场使用醛类或过氧乙酸等强刺激性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这对猪群的黏膜和呼吸道系统会造成损害,甚至引发呼吸道疾病。此外,一些猪场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了廉价且低质量的消毒剂,这同样会影响消毒效果。正确的做法是选择温和、高效的消毒剂,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更换不同种类的消毒剂,以确保消毒效果。
  ### 4. 缺乏科学的清洗标准

许多猪场在清洗时仅以“表面干净”为标准,缺乏系统的清洗程序和评价手段。这种做法使得清洗工作流于形式,无法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建议建立一套科学的清洗标准,包括设定关键评价指标,并在清洗后对这些指标进行微生物培养检测,确保清洗效果符合要求。
  ### 5. 清洗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传统的清洗方式常常伴随着大量的水和电力使用,电线浸泡在水中,工作人员也容易接触到清洗设备,增加了触电风险。这种情况不仅威胁到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会给猪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为此,猪场应采用更安全的清洗设备和技术,确保清洗过程中的人员安全。
  ### 6. 过度依赖单一消毒剂

长期使用同一种消毒剂会导致某些病原微生物对该消毒剂产生耐药性,从而使消毒效果大打折扣。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猪场应定期更换不同类型的消毒剂,确保对各种病原体的有效杀灭。同时,还可以结合物理消毒方法(如紫外线照射),以增强消毒效果。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