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猪场管理中,正确的消毒措施是保障猪群健康和生产安全的重要环节。然而,许多养殖户在消毒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以下是常见的几个误区及正确的应对方法。
### 1. 消毒前不做彻底清洁
有些养殖户认为直接进行消毒就足够了,但实际上,在猪舍未经过有效清洗的情况下直接消毒,消毒药剂的作用会被粪污等污染物大大削弱。湖南农业大学刘自逵教授指出,猪舍表面的干净度直接影响消毒效果,尤其是在出栏一批猪后,必须对猪舍进行全面清理和消毒。猪场应制定详细的消毒计划,并做好消毒记录,确保每个环节都得到有效执行。
### 2. 散户不用买消毒设备
虽然并非所有猪场都有条件建立高标准的洗消中心或中转平台,但家庭农场也应购置必要的消毒设备,如荧光PCR仪和高压热水冲洗机。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华农事业部猪疫苗技术服务总监施增斌强调,这些设备对于非洲猪瘟等疾病的防控至关重要。刘自逵教授补充说,高压清洗时产生的气溶胶可能会再次污染其他区域,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微生物传播的风险。
### 3. 入口消毒池不换水
一些养殖户将烧碱直接投放到消毒池中,且长时间不更换水或药物,甚至有些消毒池内根本没有任何消毒药,导致其失去作用。刘自逵建议,猪场入口处的消毒池应放置1%-3%的火碱溶液,每7-10天更换一次,以确保消毒效果。定期清理消毒池内的淤泥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 4. 人员入口设紫外消毒
部分猪场在人员入口处使用紫外线消毒,但超过15分钟的紫外线照射会对人体皮肤和黏膜造成伤害。此外,紫外线只能进行表面消毒,无法穿透表层对内部进行消毒。专家建议,紫外线消毒时间应控制在10-15分钟以内。若需要进行内部消毒,可以搭配臭氧发生器,利用臭氧的渗透性对饲料、蔬菜等物品进行消毒。
### 5. 消毒方案千篇一律
不少猪场照搬其他猪场的消毒方案,忽视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刘自逵指出,消毒药的效果与温度、湿度等因素密切相关。温度升高会加快消毒剂的分解速度,缩短其作用时间。夏季是细菌和病毒繁殖的高峰期,建议适当增加消毒频率。选择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间段进行消毒工作,同时根据不同消毒药的需求调整湿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黄淑坚教授也提到,猪场应根据环境条件灵活调整消毒频率,并根据消毒药的特性调整用法用量。
### 6. 贵的消毒药效果好
一些养殖户认为价格昂贵的消毒药效果更好,但实际上,消毒效果与药物价格并无直接关系。选择消毒药时,应考虑其应用范围广泛、残效期长、化学性质稳定等特点。夏季应优先选用适应环境变化的消毒剂品种。黄淑坚教授指出,消毒药的选择不仅要根据病毒特性,还要考虑猪群的身体状况,确保所选药物能够有效地杀灭各种类型的病毒。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