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蛋白质来源的短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尤其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传统的玉米-豆粕(CSBM)日粮中加入了大量的豆粕(SBM),以满足猪的氨基酸需求,豆粕是猪日粮中最常见的蛋白质来源。然而,随着蛋白质成分价格的上涨,饲喂低蛋白(LP)饲料成为了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替代策略。本文将详细介绍低蛋白日粮在养猪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多方面益处。
  ### 低蛋白日粮(LPD)的技术原理

低蛋白日粮(Low-Protein Diet, LPD)的核心在于通过精准的氨基酸平衡技术,在降低日粮粗蛋白(CP)水平的同时,补充合成氨基酸以满足猪只营养需求。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理想氨基酸平衡理论**
猪对蛋白质的需求实质上是对必需氨基酸的需求。传统高蛋白日粮通过过量蛋白质提供必需氨基酸,但未被利用的蛋白质会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尿素排出,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低蛋白日粮通过添加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等晶体氨基酸,精准匹配猪的氨基酸需求,减少氮代谢负担。

2. **能量利用优化**
蛋白质代谢需要消耗能量,而低蛋白日粮通过降低脱氨基能耗,将更多能量用于生长。例如,淀粉含量达40%-50%的日粮可避免氨基酸被用作能量源。

3. **环境与健康协同**
减少日粮蛋白可以显著降低粪便中氮、磷排放量30%-60%,同时减少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生成,改善猪舍环境。研究表明,低蛋白日粮使猪舍氨气浓度最高降低10.9%。
  ### 配方设计关键技术

1. **氨基酸平衡模型**
根据猪只生长阶段调整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Trp)等必需氨基酸的比例。例如,哺乳母猪日粮中Lys:Thr:Met:Trp的理想比例为100:72:27:16。此外,谷氨酰胺、精氨酸等非必需氨基酸也能改善肠道健康,尤其在仔猪阶段需额外关注。

2. **原料选择与替代**
通过杂粕(棉粕、菜籽粕)或工业副产品(如DDGS、柠檬酸渣)替代豆粕,并结合合成氨基酸补充。牧原股份通过小麦替代玉米豆粕,将豆粕用量降至6.9%。同时,添加小麦麸皮或米糠粕(占比5%-10%)优化纤维含量,避免肠道蠕动过速。

3. **净能体系应用**
采用净能(NE)体系替代传统消化能(DE)或代谢能(ME),更精准匹配能量需求。例如,玉米的净能/代谢能比值为74%,而豆粕仅为52%。
  ### 关键数据支持

#### 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研究表明,哺乳母猪日粮粗蛋白从16.24%降至12.68%并补充氨基酸后,断奶仔猪窝增重提高8.3%,泌乳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猪舍氨气浓度降低10.9%。妊娠母猪饲喂12%低蛋白日粮,可消化赖氨酸(SID Lys)利用率达95%,减少尿氮排泄60%。

#### 对仔猪生长的影响
国内研究显示,仔猪日粮粗蛋白降低3%(从18%降至15%),十二指肠中肠肽酶、麦芽糖酶活性提高20%-30%,氮排泄量减少25%。添加L-缬氨酸的低蛋白日粮可提高断奶仔猪日增重9.2%,腹泻率降低40%。国外研究指出,低蛋白日粮有效降低了断奶后腹泻的发生率,维持肠道健康,并对肠道形态和微生物群有明显影响。

#### 育肥猪经济效益
国内研究发现,育肥猪日粮粗蛋白降低3%(14%→11%),平均日增重提高7.9%,饲料成本降低0.3元/kg,每头猪利润增加17.4元。李宁试验表明,10%粗蛋白日粮不影响胴体性状和肉品质,且采食量较14%高蛋白组增加5%。
  ### 应用案例与推广建议

#### 规模化养殖实践
牧原股份通过动态营养模型,结合本地化原料(如南阳小麦),实现豆粕用量仅6.9%,年节约成本超10亿元。其配方核心包括:净能体系与氨基酸平衡技术结合;添加使用甲酸钙、二甲酸钾提升蛋白质利用率。

#### 注意事项
1. **精准数据库**:需建立区域化原料净能和可消化氨基酸数据库,避免杂粕型配方误差。
2. **阶段差异化**:教槽料粗蛋白不宜低于18%,育肥猪可降至10%-12%。
3. **环境适配**:高温季节需提高氨基酸浓度以补偿采食量下降。

### 结论
低蛋白日粮通过科学配比氨基酸、优化能量结构和原料替代,实现了降本增效与环境友好的双重目标。数据显示,粗蛋白降低2%-4%可维持甚至提升生产性能,同时减少氮排放30%以上。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动态营养模型和精准添加剂(如丝兰提取物、益生菌),推动行业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