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哺乳母猪采食量的最大化是将饲料营养高效转化为哺乳期生产所需的关键。这一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母猪的健康状况、饲料适口性、胃容积、母猪的消化和泌乳能力、饲喂模式以及外界环境等。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些因素,并提供优化哺乳母猪采食量的具体策略。
  ### 一、母猪的健康

母猪的健康是实现哺乳期采食量最大化的基础。确保母猪不患传染病或寄生虫病,避免患病或携带病原的母猪进入产房,对于个体和群体健康都至关重要。此外,产后恢复也是影响母猪健康的重要因素,科学合理的分娩及产后护理对母猪的恢复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围产期管理有助于提高母猪的采食量和整体健康水平。
  ### 二、饲料的适口性

饲料的适口性直接影响母猪是否愿意采食。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气味**:猪的嗅觉非常灵敏,自然状态下主要通过嗅觉觅食。饲料气味的变化会影响母猪的适应时间,腐臭的气味可能导致母猪拒绝采食。
2. **味觉**:猪对甜味和鲜味有偏好,甜味通常与糖类相关,鲜味则与蛋白质成分如氨基酸和寡肽有关。苦味会显著降低采食量。
3. **粘度**:粘度适中的饲料不会在咀嚼过程中给舌头运动带来过多阻力。
4. **硬度**:硬度过高会使咀嚼困难,降低采食意愿。
5. **咀嚼后的感受**:饲料应干净、干燥或适度湿润,温度也会影响采食行为。
6. **饲料粒径**:适当的饲料粒径(如3-4mm)可以增加母猪的采食量,过小的粒径可能会增加胃溃疡的风险。

实际生产中,饲料更换、加药保健或饲养员变动都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从而影响采食量。
  ### 三、胃容积

胃容积决定了单次采食量的多少。尽管哺乳母猪的胃容积看似不可改变,但实际上,后备培育阶段和怀孕期间的胃肠锻炼可以影响胃容积。研究表明,增加日粮中纤维素含量可以扩大胃肠道容积,增加胃肠道器官的重量和长度,从而提高采食量。因此,在后备培育阶段和怀孕中前期适当增加饲料中的纤维素含量,有助于为哺乳期采食量最大化打下基础。
  ### 四、饲喂模式

#### 1. 小围产期(产前1周至产后1周)的饲喂

**产前一周**:不同的猪场对母猪产前一周的饲喂方式存在差异。建议母猪产前一周不需要刻意限料,按怀孕后期正常饲喂量即可,以保证母猪在泌乳高峰期的采食量。

**产后一周**:采用“步步高”饲喂模式,逐步增加饲料量,具体如下:

- 分娩当天:红糖200-250g + 盐30g + 麸皮300-500g + 水3kg,补充能量和电解质,调理肠道。
- 分娩后第1天:只喂维持的料量,约占体重1%。
- 分娩后第2天:在前一天基础上增加0.75 kg/天。
- 分娩后第4-5天:部分母猪恢复采食量后继续按“步步高”模式添加,以实现后期采食量最大化。
- 分娩第7天:达到自由采食,实现采食量最大化。

**高峰期喂料模式**:分娩后7天恢复自由采食后,根据母猪的采食量高峰期合理安排饲喂时间,夏季推荐按7:3:3:7模式分餐饲喂,即上午第一餐与下午最后一次喂料量占总额70%,中间两顿占比30%。
  ### 五、外界环境

外界环境对哺乳母猪的采食量也有重要影响。高温、湿度、通风等因素都会影响母猪的食欲。保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可以帮助母猪维持较高的采食量。此外,减少外界压力源,如噪音和频繁的人为干扰,也有助于提高母猪的采食量。

总之,实现哺乳母猪采食量最大化不仅关系到母猪的健康,还直接影响仔猪的断奶质量和母猪下一繁殖周期的生产成绩。通过优化母猪的健康管理、选择合适的饲料和饲喂模式,结合良好的环境控制,可以有效提高哺乳母猪的采食量,进而提升整个养殖场的生产效益。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