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非洲猪瘟时代,猪蓝耳病(PRRS)的流行趋势和防控思路发生了显著变化。最为重要的转变是猪场普遍建立了针对人、车、物料的严格生物安全体系,有效切断了外源性输入,为构建阴性群体奠定了基础。然而,后备猪和精液仍然是病原输入的潜在途径。此外,全进全出、批次化生产和两点式饲养等模式的应用使得猪蓝耳病的影响相对较小,提供了更好的防控思路。在中国南方,气溶胶传播被认为不是特别重要的传播方式,福建省众多的猪蓝耳病阴性场并未使用空气过滤系统。
  ### 影响猪蓝耳病发病严重程度的因素

近年来,中等毒力的毒株在国内猪场广泛流行,使猪蓝耳病逐渐演变成一种类似“机会性病毒”引起的疾病。以福建省一家种猪场为例,连续两年检测发现保育舍中后期有80%~90%的高病毒血症,但临床保育猪损失率一直低于1%~2%,而其他自繁自养猪场在同一时期却出现了7%~15%甚至更高的损失率。这引发了对影响猪蓝耳病发病严重程度因素的思考。

抛开病原的毒力强弱,猪群的营养体系是影响健康和发病程度的关键因素。饲料品质,尤其是霉菌毒素的污染水平,在非洲猪瘟之后未得到足够重视。市场上许多猪用饲料原料如玉米中的呕吐毒素控制不足,且优质的呕吐毒素吸附剂稀缺,导致国内猪群仍受呕吐毒素较大影响。研究表明,低水平呕吐毒素饲料在降低料重比、增强抗氧化应激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以及提升抗体水平方面明显优于中等水平呕吐毒素饲料。

此外,猪舍设计不足、风机老化、最小通风量不达标、氨气较重和湿度大等问题也严重影响猪群健康,加剧了猪蓝耳病的发病严重程度。管理水平低下、其他疫病流行和免疫应激等因素也会导致猪蓝耳病发病加重。因此,构建良好的健康管理体系是减少阳性场损失的关键。
  ### 猪蓝耳病的产房感染

目前,猪蓝耳病对猪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保育阶段的高比例感染及其直接和间接损失上,传统的繁殖障碍和产房发病情况逐渐减弱。产房仔猪睾丸液的持续监测可以作为母猪是否排毒的重要指标,刚断奶仔猪血液样品监测则可指示产房是否发生其他感染,两者结合有助于了解产房感染状况。

对于产房感染,关键在于减少传染源的感染。如果传染源来自母猪,需通过流行病调查了解母猪的排毒情况和流行毒株,并选用适配毒株进行免疫,同时通过健康管理体系增强猪群健康度,减少母猪排毒。此时,适量使用中药制剂可以有效减少或切断母猪排毒。如果传染源来自猪舍环境或人员,则需对这些环节进行监测并彻底清除病毒,尤其在转栏操作时采取措施减少散毒。
  ### 保育舍猪蓝耳病发病快速稳定技术

临床检测发现,福建更多猪蓝耳病阳性场的母猪较为稳定,睾丸液检测持续阴性,断奶仔猪血液检测阴性,但到了50~60日龄时,出现80%~90%甚至100%的阳性率,伴随喘气等症状,死淘率升高。尽管使用优质中药提升免疫力,仍不能完全切断保育后期感染,但能显著降低体内病毒载量和缓解症状。

分析保育舍感染的主要传染源至关重要。部分自繁自养猪场未能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洗消和空栏时间不足,是病毒持续传播的原因之一。即使严格执行全进全出,保育舍底部、风机-水帘系统、吊顶和粪沟清洗消毒不彻底也是主要原因。因此,需对这些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染源。

为了快速稳定猪群,猪场应采取“闭群+部分清群+彻底洗消”的方式,外销一部分断奶猪,留出足够时间进行洗消。通过系统监测和生产数据收集,巩固场内人员的积极性。例如,2023—2024年期间,福建省7家猪场应用该技术,加上适当中药的应用,保育舍50~60日龄抗原阳性率从80%以上降至30%以下,死淘率显著下降,其中3个猪场实现了保育后期感染率为0%,已有2个场成为阴性猪场,另1个场正在逐步转阴。
  ### 讨论

猪蓝耳病的流行及其导致的疫病极为复杂,病毒变异和重组较快,给免疫和防控带来较大困难。非洲猪瘟后,国内养猪系统提升了外围生物安全体系,看到了保持猪蓝耳病阴性的可能性。福建省猪蓝耳病阴性猪场较多的原因是适度规模猪场引入阴性后备猪并在良好生物安全体系下维持阴性状态。对于大部分仍然阳性的猪场,应设立让猪群特别是保育猪迅速稳定的目标,进而建立阴性场的目标,与专业团队合作,实现自繁自养场的猪蓝耳病转阴。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