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是影响猪场效益的首要疾病,也是影响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PSY)质量的第一变量。其影响贯穿猪只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本文将介绍如何从生产管理角度综合防控蓝耳病,确保猪群健康和经济效益。
  ### 疾病影响

蓝耳病的管控已成为降低养猪成本的关键因素。蓝耳病不仅导致年更新率、生物折旧成本、人工成本、动保成本以及饲料成本增加,还使得每头猪的成本增加了148元。具体来说,蓝耳病对PSY质量有重大影响,表现为仔猪正品率、分娩率、受胎率等多项指标下降。此外,仔猪成活率的下降进一步增加了育肥阶段的死淘成本和育肥成本。
  ### 防控方案的局限性

当前蓝耳病防控方案存在以下局限性:

1. **多血清型与变异**:蓝耳病存在多种血清型,交叉保护不确切,且为单链RNA病毒,易发生变异。
2. **抗体依赖增强作用(ADE现象)**:ADE现象和超长的病毒血症期(14~48天,平均28天)使得病毒清除困难。
3. **持续感染期长**:超长的持续感染期(165~251天,平均180天)增加了防控难度。
4. **单一疫苗免疫效果有限**:单一蓝耳疫苗免疫难以达到防控目标,而单一抗生素压制也无效,因为抗生素对病毒无效,且可能导致抗药性和损害猪只自身抗病力。
5. **生物安全漏洞**:生物安全措施偶有漏洞,导致病毒通过空气、胎盘和精液传播,持续扩散。
  ### 生产管理角度综合防控

蓝耳病管理需设定明确目标,分为三阶段防控规划:稳定、转阴和净化。

#### 稳定阶段的干预措施

1. **环境控制**:维持适宜的温度(22℃)、控制温差、保持环境湿度(60~80%)、优化空气质量等。
2. **后备驯化和分娩管理**:
- 使用弱毒苗在80日龄进行驯化。
- 中西药压制。
- 严格执行入群标准,确保后备母猪入群时抗原阴性,S/P值个体低于1.5,离散度低于30%。
- 强化产程监控,规范接产助产,降低分娩应激,确保仔猪吃好初乳。
3. **仔猪管理和断奶管理**:
- 降低寄养调栏的次数和幅度。
- 实行一体化操作,减少抓猪应激。
- 实行三级淘汰制度,防止保育仔猪散毒影响。
4. **生物安全措施**:空栏消毒、完善生物安全体系、减少猪群流转、严格密闭等。
5. **营养管理**:提升饲料中多维和蛋白水平,补充有益菌,调整肠道菌群,帮助猪只消耗更多营养来对抗疾病。

#### 转阴阶段的窗口期干预措施

1. 在怀孕70日龄后14天、产前5天至断奶、断奶至配种后21天等关键时期,采用中药和替米考星保健,以防止应激等窗口期散毒。
2. 替米考星的作用机制包括抑制病毒复制、保护肺泡巨噬细胞、提升机体免疫力。

#### 净化阶段的纯种配套策略

1. 通过配套12%左右的纯种进行种猪更新,做好留种与配种计划,确保引入的种猪和精液均为蓝耳抗原抗体双阴。
2. 坚实执行自繁自养策略,强化后备母猪检测,确保入群时蓝耳抗原抗体双阴,每批次精液严格检测,确保精液蓝耳抗原抗体双阴。
  ### 总结与展望

蓝耳病管理必须有清晰的目标、计划和策略,以确保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蓝耳病管控已成为降低造肉成本的第一限制性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蓝耳病管控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疾病认知,上升到了企业盈利战略计划的维度。整个行业对蓝耳的管理正处于从稳定到转阴的阶段,净化是最终目标,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研究。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