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畜牧业作为国计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它不仅推动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还改善了民生。近年来,我国畜牧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诸多新问题,整个行业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当前,我国畜牧业的总体形势可以用六句话来概括:基础产能过剩、产品供给充足、消费需求乏力、成本竞争加剧、产业格局演变以及整体素质提升。这六个方面反映了当前畜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首先,基础产能过剩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以生猪为例,能繁母猪的数量远超国家调控目标,设施产能也严重过剩。此外,蛋鸡和其他品种如白羽肉鸡、鸭、鹅等同样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即使是一些小品种,如鱼、兔、鹌鹑等,也出现了相对过剩的情况。这种现象表明,整个行业的产能已经超过了市场需求。
其次,产品供给充足,几乎所有畜产品都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消费方面,大宗畜产品的消费已基本饱和,例如猪肉、鸡肉和鸡蛋等。虽然有些产品尚未完全饱和,但由于缺乏新的消费增长点,实际需求也趋于稳定。同时,消费方式固化,导致进一步增加消费的空间有限。
成本竞争是另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企业之间的成本差异主要体现在死亡开销和资产折旧上。尽管直接成本如人员工资、饲料和疫苗兽药等差异不大,但这些额外的成本对企业竞争力影响显著。因此,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产业格局也在不断演变。一些企业消失,而另一些则发展壮大,头部企业的位次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演变将持续影响未来的行业格局。与此同时,畜牧业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迅速。
当前畜牧业的主要矛盾是产需不匹配,即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合理调控产能,但这并非易事。市场信号有时会失灵,因此政府的行政手段也不可或缺。环保压力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养殖过程中的臭气处理和粪肥资源化利用。
此外,应对进口冲击也是一个重要挑战。随着双边贸易协定的增多,大量农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可能对国内企业造成损害。因此,必须掌握好进口的数量和节奏,必要时采取贸易壁垒或反倾销措施。
目前,行业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生产端,忽视了消费端的研究。然而,现在的需求决定生产,如何通过消费引导生产变得至关重要。我们需要通过宣传普及知识、创造消费场景等方式来引导和创造消费需求。
未来,某些畜产品品种的消费总量将进入下降通道,如猪肉和鸡蛋。原因包括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趋势以及新生代家庭烹饪技能的缺失等。同时,消费结构也将发生变化,禽肉比例预计将大幅上升。因此,如何在消费端做文章,实现供需良性循环,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畜牧业仍然是一个永续存在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能够在认识上取得一致,在行动上有所自觉,这个产业就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中国畜牧业协会将继续为国家、社会、行业和群众服务,推动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