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了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外交部等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政策措施,并回答了记者提问。会上,有记者提到了特朗普在竞选美国总统时提出的对中国加征60%关税的计划。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表示,中国经济表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有能力抵御和化解外部冲击。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对中国加征关税并未解决其自身的贸易逆差问题,反而推高了进口产品的价格,导致消费者支付更多,用户成本增加,物价上涨并引发通货膨胀。
王受文强调,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如果双方能够在经贸关系方面保持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态势,不仅有利于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也有利于世界各国人民。中国愿意本着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与美方进行积极对话,拓展合作领域,管控分歧,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行稳致远。同时,中方将坚定维护自身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特朗普在竞选期间曾多次表示,若当选将对中国产品加征60%的关税,并对全球产品加征10%至20%的关税。这预示着未来四年,中美在经济方面的摩擦可能会增多。对于中国畜牧业而言,这种贸易摩擦究竟会带来哪些具体影响呢?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如果美国真的对中国实施高额关税出口限制,中国很可能会选择反制,主要筹码之一就是农业板块,如大豆和玉米等饲料原料。
根据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大豆进口量为9941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量为2417万吨;2024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为2713万吨,其中从美国进口玉米714.7万吨。中国是大豆和玉米等农产品的最大进口国,也是美国农产品的最大出口市场。2018年中美贸易战期间,互相对进口产品加征关税,直接导致玉米和豆粕成本大幅上升,养殖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假如再次爆发贸易战,好不容易降下来的饲料成本可能又会回升。
然而,不必过分担忧。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在努力减少对美国玉米和大豆等农产品的依赖,并寻求多元化的进口渠道。例如,中国增加了从巴西、阿根廷等南美国家的大豆进口,同时也加强了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粮食贸易合作。目前,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份额已从2016年的40%降至18%,而玉米的最大供应国也从美国变成了巴西。此外,国内一直在有序开展玉米豆粕减量替代工作,降低对单一饲料原料的依赖,甚至已有0玉米、0豆粕的饲料方案在各大企业推行。因此,即使美国重新发起贸易战,我国也处于更有利的地位,原料价格大起大落的情况大概率不会发生。
从养殖户的角度来看,美国进口肉类的减少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内猪价的高度。大豆和玉米等饲料原料进口的减少也能进一步激发国内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美国农产品对华出口的减少虽然可能带来短期的市场调整和压力,但也可能成为推动国内畜牧业和饲料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总的来说,贸易战终究只是一场危险的赌博,其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