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中储粮集团公司发布公告,计划在东北等玉米产区继续增加2024年产国产玉米的收储规模。相较于1月11日发布的收储公告,本次公告内容基本一致,但新增了“积极入市收购”的表述。这表明中储粮将继续加大收购力度,以确保农户收益并稳定市场价格。
自1月份收储公告发布后,玉米期货价格曾一度反弹100元/吨,随后进入长达5个月的震荡期,价格维持在2400-2500元/吨之间。然而,从6月底开始,玉米价格出现了断崖式下跌。此次收储政策能否像上次一样托住价格,还需看玉米市场的供需情况。
近期,玉米市场出现了一波极端行情,日内波动高达100点,远超平常水平。这一轮下跌的主要原因是气温偏高,导致农户手中的潮粮难以储存,许多地区出现了霉变和毒素超标的情况。尽管中储粮仍在收储,但由于质量标准严格,大量不符合标准的粮食只能送往港口或深加工企业。毒素粮事件不断发酵,引发了现货和期货市场的联动下跌,港口收购价跌至2000元/吨,接近进口成本,令市场参与者感到恐慌。
对于包地农户而言,按此价格计算,每垧地亏损超过5000元;自有地农户则处于盈亏平衡或微利状态。鉴于玉米作为粮食作物具有较强的政策属性,保护农户收益、守住耕地红线至关重要。因此,中储粮再次出台收购政策,计划在东北地区积极入市收购,并有消息称将放宽毒素和霉变指标,以安抚市场情绪。具体影响还需等待后续政策细节的公布。
从中长期来看,收储政策主要起到托底作用,只要农户手中仍有大量余粮,政策就会适时出台。根据玉米的季节性规律,收储政策一般会持续到明年5月。在此期间,北方港口玉米价格在2000元/吨(进口成本)附近有较强支撑。至于玉米价格的上涨空间,则取决于供需关系。今年玉米产量预计为2.8亿吨,需求端如养殖业利润可观,整体需求较为稳定,没有显著增量。进口方面,由于政策限制,进口玉米数量减少,但高粱和大麦的进口量仍保持稳定,部分替代了玉米在饲料中的使用。总体而言,供给端仍然宽松,价格趋势偏向下行。
要改变玉米市场的周期,关键在于解决供给端的问题,包括提高产量以及降低近年来居高不下的地租。接下来,市场应重点关注收储政策的具体细节、元旦前后的售粮高峰期、下游企业的建库意愿以及明年5月春播前后农户的种植情况。对于现货企业而言,在上量高峰期入市收购一部分粮食是合理的选择,尤其是目前价格已接近进口成本,安全边际较高。若基差进一步提供机会,现货收购的同时进行盘面套保更为合适。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