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次化管理作为推动养猪业现代化高效发展的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精细化管理手段,促进生产流程的高度协同与效率提升。然而,这一模式的成功实施,必须依赖于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那么,猪场应如何设计这样一套绩效考核方案呢?
  在2024年11月28日至29日于南昌举办的“2024母猪产业大会暨第二届规模猪场母猪批次化生产产业峰会”上,陕西正能农牧的副总裁兼母猪事业部总经理杨碧泉发表了一场题为《强管理 增人效——规模猪场批次化管理的绩效方案设计与高效运营》的主题报告。杨碧泉深入解析了批次化管理绩效方案的实际应用情况,本文将回顾他的精彩观点。
  杨碧泉介绍,36天批生产模式可以有效帮助猪场算清账,提高人员效率,降低成本,并防范疾病。母猪批次化生产技术是养猪业的必然选择。根据生产类型的不同,商品猪生产可分为“一体化”和“公司+家庭农场”两种模式,进一步分为两段式生产和三段式生产。当前,两段式生产(母、肥分离)模式得到广泛认可,其中“一对多”模式最为理想,即一个母猪场对应5-9个保育育肥一体化场,育肥场能做到整场全进全出。
  批次化生产的优势在于减少出猪频率,降低生物安全压力,产房可以做到整场全进全出,有助于防控蓝耳病、腹泻等疾病,提升人员效率。欧美国家按周进行批次化生产,而在中国,由于非洲猪瘟的影响,大批次生产模式更为常见,如正能农牧主要选择36天批。不同的批次间距会影响繁殖周期、哺乳天数及准备时间,例如28天批虽然产房周转快,但准备时间紧张,对工作人员是个挑战。
  智能标准生产线的引入使批次化管理更加有序。以正能农牧为例,每条生产线有4个配种怀孕的房间,每个房间有6列,每列有52个单体栏;产房每间72个猪栏,各单元的配怀、整线产房都可以做到“全进全出”。单条线36天出一批,两条线18天出一批,三条线12天出一批,四条线9天出一批,但单条线始终固定为36天批。这使得生产更加规律,效率更高。
  对于规模养猪场来说,制定绩效方案的前提是“算准账”。财务记账主要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方法,但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确保所有猪场均使用统一的记账方法。猪场不仅要把账算准确,还要算明白,最佳颗粒度——批次追踪法是一个折中的方案,既能细化又能确保可行性。以36天批次生产模式为例,一个猪场一年出10批猪,母猪被分成4组,每组经历2次半的生产过程。从母猪参配到断奶离开产床,一个完整的生产周期为144天,包括114天的怀孕期、24天的哺乳期和6天的断配间隔。直接成本如饲料、疫苗药品和配种费用直接记录至生产批次,间接成本如折旧费则按实际发生情况计入。
  杨碧泉指出,绩效方案的本质是激励全体员工,使其与公司目标一致,成为利益共同体,以结果为导向,人人为结果负责。正能农牧的绩效方案与出苗量和单位成本挂钩,单项指标则与责任人的绩效挂钩。绩效方案关注实际成果,不会设定过高的目标,以避免成本急剧上升。最终目标是让公司上下团结一心,共同追求成功。
  正能集团成立于2013年5月,是中国民企500强北京大北农集团在陕西的控股子公司,专注于种猪繁育和猪饲料的科学研发。正能猪饲料产品深受西北养殖户的青睐,年销量30万吨,西北名列前茅;正能种猪基因优良、生长迅速、品质高,年选育种猪6万头,年提供高健康优质猪精50万份,出栏肉猪60万头。正能集团秉承“富国兴牧”的使命,以创建“中国一流农牧科技企业”为愿景,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和产业振兴。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