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猪传染病,以其高热、高死亡率特征,对全球养猪业构成重大威胁。自2018年首次侵入中国以来,短短三个月内,疫情迅速扩散至14个省份,导致数十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对养猪业和市场供应造成深远影响。鉴于非洲猪瘟的严重性和防控的长期性,本文将探讨在非洲猪瘟背景下,公猪站实施病毒常态化监测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
### 引种监测:确保种猪健康
公猪站作为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的推广者,其引种公猪的健康是提供健康精液的基础。因此,引种前的血清学和病原学监测至关重要,以确保引种公猪不携带非洲猪瘟病毒等病原体。研究显示,扁桃体是病毒复制的关键部位,因此,采集扁桃体样本进行检测是必要的。引种前,每头公猪的血样和扁桃体样本都需进行病原和抗体监测,确保所有引种猪只检测合格。
### 隔离监测:保障猪群安全
引种后的隔离监测是防止非洲猪瘟传播的关键。病毒在猪体内分布广泛,潜伏期长,隔离期间至少进行4次采样监测,隔离时间不少于45天,确保猪群安全。隔离期间,猪群只接受单向物品供应,环境消毒频次加强,以防止病毒的潜在传播。
### 猪群常规监测:及时发现疫情
公猪站需对异常猪只每日进行监测,包括咽拭子和尾根血拭子采样,以早期检测非洲猪瘟病毒。同时,每日对所有采精公猪的精液进行病毒检测,确保对外输出的精液安全。死亡猪只的监测同样重要,采集口鼻拭子、血拭子和淋巴结样品进行送检,确保检测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此外,月度猪精和季度血清监测,以及人员、物资、车辆、环境和水样的监测,都是非洲猪瘟常态化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 综合防控:全面监测,确保安全
公猪站的生物安全金字塔顶端地位要求其不仅关注自身猪只的健康,还应考虑到下游母猪场的猪群安全。常态化监测策略的实施,结合对人员、物资、车辆、环境、水样和其他动物的全面监测,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尽管猪价波动可能影响检测投入,但公猪站的常态化监测对于疫情早期发现和控制至关重要。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