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非瘟病毒在亚洲多个国家肆虐,韩国的情况尤为严重,自2019年10月在京畿道延川市首次出现非洲猪瘟以来,至今已累计报告4108例感染。而在越南,今年已有42,400头生猪因感染非瘟被扑杀,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了近五倍,全国范围内发现的疫情数量也从208起升至660起。
  欧洲的研究人员近期对非瘟病毒的传播方式进行探索,重点关注非叮咬性苍蝇和饲料传播的可能性。他们发现在罗马尼亚,非叮咬性苍蝇,如丽蝇、家蝇等,可能携带非瘟病毒的DNA,阳性率高达55.7%。研究者推测,夏季非瘟疫情的高峰可能与昆虫活跃期有关,这提示了非叮咬性苍蝇作为机械传播媒介的风险。
  另一方面,一项由欧洲食品安全局发起的研究表明,非瘟病毒通过饲料传播的可能性极低。尽管病毒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冷储的甜菜和土豆中可能长时间保持活性,但在常规饲料中短期内无法检测到传染性病毒。
  尽管非瘟病毒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但至今尚未有国际公认的疫苗。当前疫情的复杂性,如短距离气溶胶传播和混合感染的增加,使得防控压力增大。尤其是在潮湿和炎热的天气条件下,防控工作更具挑战。
  尽管一些大型猪场掌握了核心防控技术,但在当前疫情形势下,如调运不稳定和猪价波动,猪场的防控压力仍然巨大。因此,保持警惕,持续优化生物安全防控体系,避免因降低成本而忽视生物安全,是应对当前非瘟局势的关键。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