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可被形象地描绘为一个'S'型曲线。家禽行业已达到高级发展阶段,而生猪行业则处于中级阶段,与欧美国家仍有差距。以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为例,发达国家平均30头以上,我国平均仅20头左右,企业间的生产水平差异显著。反刍动物的生产水平整体相对落后,多数企业规模小,效率低,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
  这种发展现状受经济阶段、政策、资源和技术进步等多因素影响,具有一定的韧性。未来十年内,畜牧业的'S'型曲线形态预计不会有根本性改变。本文主要探讨生猪行业。
  生猪行业处于发展曲线的中部,生产水平不均,先进与落后企业间差距明显。这预示着行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前景,企业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有望获得丰厚的利润。资本进入该行业,可通过技术提升、管理优化和规模扩张等方式提高盈利能力,从而实现超越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因此,未来几年资本将持续流入,直至生产水平接近发达国家,企业间差距缩小。
  在成本比较中,中小散养猪场的记账成本可能偏低,但实际生产水平并不高。新增的规模化产能虽然账面成本高,但生产水平并不一定低。猪价在15元/公斤时,中小场可能仍能维持,而新增产能可能会面临亏损,但亏损企业会被整合,降低整体生产成本。
  近年来,养猪行业出现了一些新现象:如二次育肥在猪价上涨时跟进,影响市场供应;二元回交和三元杂交母猪的使用,弥补母猪短缺;'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在特定条件下可能降低生产成本;二点式生产布局和楼房养猪也在探索中。
  养猪业的未来在于高质量发展,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性将加大企业间差距,技术创新将成为关键。疾病影响成本,但不影响供给,疾病挑战将推动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所有相关产业必须参与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方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