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的国内生猪市场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此前,受养殖端挺价情绪和二育需求的推动,生猪价格飙升,与年初相比涨幅超过43%,全国平均价格突破19元/公斤,部分地区的猪价甚至超过20元/公斤,达到23年来的最高点。随着猪价的上涨,养殖利润显著扩大,猪周期进入上升阶段,产能去化趋势明显。
然而,短暂的高点过后,市场情绪出现分歧,猪价开始下滑,市场迅速冷却。目前,全国南北地区猪价普遍下跌,短期内预计市场将保持震荡下行的趋势。然而,下跌可能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市场仍有支撑因素存在。
据最新数据显示,7月19日,全国外三元生猪出栏均价为18.89元/公斤,较前一天下降0.17元,呈现连续下降态势。南北地区猪价全线下滑,屠企普遍降价0.1至0.3元/公斤。各地报价差异明显,新疆最低为17.7元/公斤,广东最高为20.2元/公斤。
猪价下跌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市场需求跟进不足,屠企订单量下降,高温潮湿天气和猪肉价格上涨导致居民和餐饮消费疲软,白条购销不活跃;其次,养殖端出栏积极性提高,散户和集团猪企增加出栏,而二育市场因标猪价格过高而采购意愿降低,屠宰场采购难度有所下降。
尽管猪价承压下跌,但市场观察发现,大猪供应仍稍显紧张,部分北方养殖端对降价有抵触情绪,市场看涨和看跌的情绪并存。预计未来1~2天,猪价将维持震荡下行态势,但基本面仍将偏强。由于养殖端出栏压力不大,市场对后市看涨的心态较强,猪价缺乏持续下跌的动力,短期内将以涨跌互现为主。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