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技术

饲料中的脂肪与乳脂的关系

饲料中的脂肪对乳脂有正负影响,它能提高饲料能量、供应乳脂脂肪酸,但过量可能降低消化率、增加酮病风险。适宜在泌乳初期适量添加3-6%的脂肪,如油脂酸钙,以增加产奶量。不同油籽种类对乳脂和蛋白质含量有差异,需谨慎选择。同时,胆固醇和饲料脂肪的影响可能导致奶中脂肪含量下降,泌乳后期应减少或停止油脂饲喂。

牛奶固有酸度简介

本文介绍了牛奶的总酸度,区分了固有酸度(主要来源于酪蛋白、白蛋白和酸性矿物质)和真实酸度(乳糖发酵产生的乳酸导致的酸度升高)。生乳的正常酸度范围在12 oT~18 oT,酸度变化反映了牛奶的新鲜度,其中固有酸度占大部分,发酵酸度主要在细菌污染时产生。文章详细列出了各种成分对酸度的影响,以及相关标准规定。

【养奶牛必看】影响牛奶固有酸度的因素(一)

本文讨论了奶牛不同胎次对牛奶酸度的影响,指出一胎牛的酸度范围较高,随着胎次增加,酸度逐步降低。初乳酸度显著高于后续泌乳阶段,初乳(特别是第一次挤出)的平均酸度为0.44%,随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在泌乳期的前15至20天,酸度有明显下降趋势,30天后趋于稳定,酸度变化与泌乳阶段密切相关。

【养奶牛必看】影响牛奶固有酸度的因素(二)

这篇文章主要讨论了奶牛养殖中的营养和酸碱平衡问题,指出日粮中蛋白质过多、能量不足可能导致瘤胃内氨的利用效率低,血氨浓度升高,同时奶农为了提高产量可能过度添加碱性物质如NaHCO3,造成酸碱失衡和阴阳离子不平衡。日粮阴阳离子差(DACD)的变化会影响奶牛的血液pH、尿液pH以及碳酸氢盐浓度,进而影响到牛奶的酸度。

科学取用玉米青贮饲料

本文介绍了青贮饲料的品质管理,包括感官特征的判断(如颜色、气味和质地)以及取用时的注意事项,强调现取现用避免二次发酵,挑出霉变部分,并对TMR全混合日粮的配制流程进行规范,着重于原料的霉菌毒素检测和制备人员的培训,以确保饲料质量和奶牛健康。

定期监测玉米青贮黄曲霉毒素B1含量

本文主要介绍了泌乳牛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值和预警值,建议养殖场定期进行检测以确保饲料安全。建议使用市售检测卡或专业实验室方法,同时需关注其他霉菌毒素,如玉米赤霉烯酮和呕吐毒素,以降低奶牛日粮中黄曲霉毒素B1的风险,确保生鲜乳质量。饲料超标时需采取相应措施并记录检测结果。

监测奶牛健康状况和生鲜乳质量状况

本文介绍了奶牛黄曲霉毒素中毒的症状,包括体表和生理异常,如精神萎靡、腹泻、视力减退等,并强调了停止摄入污染饲料、采用优质饲料和强化治疗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了检测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含量的必要性,以及国家对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值的规定。养殖场在发现超标时应立即排查问题源头,确保乳品安全。

玉米青贮中黄曲霉毒素超标准备应急预案

当玉米青贮中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超标时,农场可以采取多种替代策略来确保牛只饲料的食品安全。这些策略包括用其他青贮如小麦或燕麦青贮替代部分玉米青贮,最多50%;使用优质干草,如苜蓿干草,以干物质计算替换,最高同样可替代50%;综合运用多种饲料,如增加纤维质饲料如甜菜颗粒粕、全棉籽以及湿啤酒糟,以完全替代问题玉米青贮,减少毒素风险。

发酵豆粕在犊牛饲料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探讨了豆粕作为优质植物蛋白源在犊牛饲养中的应用问题,尤其是其含有的抗营养因子对犊牛消化健康的潜在影响。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豆粕的营养价值得以提升,抗营养因子降解,生成的小肽和有机酸有利于犊牛的消化吸收和肠道健康,有助于提高断奶日增重、增强免疫力、减少腹泻和断奶应激。同时,关注母犊的高品质培育,因为这对整个牛群的发展至关重要。发酵豆粕的研究发现其在改善犊牛消化、降低腹泻、减少抗生素使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对于解决牧场中长期存在的犊牛腹泻问题具有实际价值。

什么是发酵豆粕?

豆粕作为大豆榨油后的副产品,以其高蛋白质和氨基酸均衡的特性,被广泛用于反刍动物饲料中。其适口性和稳定性使其成为主要蛋白来源。然而,豆粕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等抗营养因子,需经过高温或微生物发酵等处理来降低其负面影响,其中微生物发酵是有效去除大豆抗原蛋白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