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技术

公猪饲养管理及采精标准程序

该文章详细规范了公猪饲养管理和采精操作的各个方面,包括不同年龄段公猪的饲养管理要点,如适宜的饲喂量、饮水器的维护、环境控制和护理淘汰。同时,文章还阐述了采精的时间间隔、具体步骤以及安全注意事项,旨在提高公猪利用年限和保证精液质量。

2025年养猪业至少存在五大机会

本文详细分析了2025年养猪行业的五大机会:仔猪价格上涨预示行业前景乐观、政策红利推动消费增长、AI技术助力智慧养殖发展、新模式创新带来新机遇,以及差异性消费需求的上升。文章指出,尽管行业竞争激烈,但通过技术创新和差异化发展,养猪业仍存在巨大潜力和商机。

育肥猪的合理分群及调教

本文讲述了仔猪进入育肥阶段后,如何通过合理的分群和习惯调教来促进其健康成长。分群时需考虑猪的性别、来源、体重等因素,采用留弱拆少的方法,并使用一致的气味和吸引物减少争斗。习惯调教则着重于防止强夺弱食和训练猪形成'三定位',以保持圈舍清洁和猪的正常生长。

妊娠母猪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

本文介绍了妊娠母猪在0-7天、7-90天、90-110天和110天至分娩阶段的饲养管理策略。早期阶段防止过度饲喂,中期通过体况评分调整饲料,晚期增加营养以适应胎儿生长,最后阶段则需限制采食量以防止不良体况影响仔猪出生和母猪健康。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TGE)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性疾病,导致仔猪出现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自1933年以来,已在多国出现,包括美国、日本、英国等,并在全球多个地区广泛分布。病毒对特定化学物质敏感,不耐光照,但能在低温下长期存活。TGE病毒与猪的其他冠状病毒以及狗和猫的冠状病毒之间存在抗原关系,影响流行病学、诊断和免疫策略。

如何提前淘汰初情期更晚的后备母猪

本文探讨了后备母猪初情期与繁殖效率之间的关系,分析了70-215日龄期间阴道组织中与生长速度、生殖发育和免疫反应相关的基因表达变化。研究发现,IGF-1、ER-α和TAC3等基因在160日龄时表达量显著增加,而TLR-4和TLR-5在首次发情时检测到明显表达。这些基因表达的变化可能作为预测母猪初情期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优化选种工作并降低繁殖成本。

母猪脱肛原因及防控思路方法

猪脱肛是一种由肛门括约肌松弛引起的问题,常见于母猪,表现为直肠脱出、精神不振、排粪困难等。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可能的原因包括年龄、营养不良、环境因素、运动不足、孕期压力等。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整复、消炎、保胎及术后护理,如清洗消毒、荷包缝合、使用抗生素和中药等。注意预防便秘和腹泻,以及术后恢复的管理。

后备猪隔离与驯化方案(一)

本文讲述了种猪引进前的疫病检测与免疫策略,包括非洲猪瘟、伪狂犬、蓝耳等重大疫病的全检,以及在非瘟背景下提倡的自繁自养方式。隔离与驯化阶段强调了100%伪狂野毒检测,2周隔离期和6周适应期的管理,包括特殊营养、抗生素预防、饲养员接触限制、体温监测和健康记录的详细记录。

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核心要点

本文详细阐述了猪场生物安全管理的关键措施,包括科学选址与分区、设施配置、人员与物资管控、分级消毒策略、粪便与病死猪处理、引种隔离检疫、车辆物流管理以及监测与应急响应等内容。通过设施升级、流程标准化和全员参与,构建从外到内的生物安全体系,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降低疫病暴发风险。

临床评判母猪背膘的方法

本文详述了三种测定母猪背膘厚的方法:目测法、卡尺测量法和仪器测量法,并特别强调了在规模化猪场中,采用物理超声波技术测量母猪背膘厚的重要性。同时,文章提出了在不同妊娠阶段母猪的背膘厚参考标准,为养殖公司提供了实际生产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