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史上最严峻漫长”的猪周期考验后,生猪养殖业终于在2024年迎来了春天。继头部猪企5月跨过成本线后,在量、价齐升作用下,养殖端于三季度全面开启“赚钱模式”。但随着猪价预期转弱、饲料价格或再度上行,猪企2025年将面临新的挑战。
激烈内卷之下,部分猪企向海外市场寻求增量,出海形式不乏海外建猪场、饲料出海、技术出海等等。然而猪企出海之路并非一片坦途,出海能否成为猪企的新增长极尚有待观察。
猪周期缩短,猪价红利减弱
截至今年三季度,24家上市猪企中22家实现盈利,其中牧原股份(002714.SZ)以96.52亿元居于首位,同比增长9030.2%;温氏股份(300498.SZ)以50.81亿元位居第二位,同比增长3097.03%;双汇发展(000895.SZ)、海大集团(002311.SZ)、新希望(000876.SZ)以15.08亿元、14.99亿元、13.71亿元紧随其后。
左右猪企扭亏的核心因素是猪价回暖。中国养猪网数据显示,国内生猪外三元价格从年初的14.32元/公斤涨至8月中旬的21.3元/公斤。不过随后,猪价便开启了震荡下跌模式。截至12月19日,国内生猪价格报15.8元/公斤,创下今年5月下旬以来的最低水平。
“淡季不淡、旺季不旺”是2024年猪价走势的总体特征。腌腊行情尚未提振需求、生猪市场预期转弱,这些无疑对猪企2025年的盈利水平提出新的挑战。
基于此,近期多家机构和分析师预计,2025年猪价或平稳回落,猪板块的盈利分化将更显着;未来猪周期波动加大、长度缩短,资产负债表稳健龙头有望优先受益。
所谓猪周期,是由于产能调整和产出调整存在时滞导致的供需错配及其循环,其本质是经营主体的不同应对和互相博弈。
自2013年至今国内已经历两轮完整的猪周期。通常一轮完整猪周期大约在4年左右,2年上行,2年下行;据此推算,下一个周期的时间理论上在2022年至2026年之间。
事实上2022年2月至2024年1月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周期闭环,该轮猪周期历时仅22个月;随着今年2月以来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的去化程度较多,新一轮上行周期开始,业内围绕猪周期缩短、甚至熨平现象展开讨论。
“这一波涨价,很快就会被平抑,以后不再有猪周期了,只有亏损和薄利。”ST天邦(002124.SZ)董事长张邦辉曾直言,猪价在淡季的逆势上涨,主要原因是生猪养殖行业超长时间亏损,导致中小养殖企业资金链断裂,生猪供应缺口大。
东瑞股份(001201.SZ)相关工作人员表示,现在养殖行业的发展趋势是规模化的养殖场越来越多,抗风险能力比较高,从而稍微抹平了一些周期的迹象,比如周期时间缩短、周期的高点和低点也趋于平缓。
温氏股份相关人员亦曾表示,长期来看,由于大型企业资金充足且融资渠道丰富,待市场集中度提升至一定水平后,整个行业的产能去化速度可能会变慢。按照这个逻辑,过往猪周期体现出来的价格波动将会慢慢趋于平缓,甚至有可能把猪周期熨平。
不过该人士同时表示,市场也可能会阶段性处于非理性状态,比如行业参与者为抢占市场份额,也有可能致使猪价阶段性波动更为剧烈。
但另一些行业人士却持不同观点,理由是,只要猪有生长周期,就避不开价格周期。此外,期货使得行业出栏节奏与价格预期博弈程度提升,增加短期猪价波动的不确定性。
“市场集中度的提升确实会缩短周期时间,但猪周期的缩短还需要考虑生猪期货上市的因素。”在照耀投资研究员黄穗看来,生猪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大幅缩短此前的价格传导机制,因此以后的猪周期可能就是20个月左右。
谨慎扩产与降本PK
或许是吸取了前车之鉴,亦或是出于对市场的保守预期,加之融资端的收紧,一些高负债及市占率稳定靠前的猪企采取了相对谨慎的策略——收缩资本开支、竭力修复资产负债表、改善现金流。
即便如此,行业资产负债表压力仍然居于高位。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13家大型猪企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2.8%。
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随着猪价再度回落,行业扩产有放缓迹象。近一个多月来,已有多家猪企公告中止养殖项目,回笼资金。
例如,东瑞股份12月6日公告终止“惠州东瑞多层楼房生猪养殖项目”,并将该项目的募集资金及利息、理财收益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终止原因系“受市场环境变化影响,市场竞争加剧导致该项目投资效益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牧原股份于11月26日公告终止右江18万头生猪养殖建设项目、洪洞15万头生猪养殖建设项目等共7个项目,将剩余募集资金5.77亿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终止原因系“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公司运营成本”。
另一边,受益于融资环境的改善,一些中腰部企业对扩产仍跃跃欲试。
华统股份(002840.SZ)11月27日公告称,拟募资不超过16亿元,主要用于生猪养殖、饲料加工及偿还银行贷款,并将继续增产生猪44.80万头,扩产比例达30.57%。京基智农(000048.SZ)紧随其后,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9.3亿元,投向云浮生猪养殖一体化项目和贺州生猪种苗繁育基地项目,预计增加100万头生猪产能。
“目前行业整体扩产较为谨慎,主要由规模扩张往提质方向转型,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升盈利能力。”在11月发布的投资者关系记录表中,温氏股份相关人士表示,当前猪价对成本控制优异的参与者而言,仍处合理位置,能够获得合理利润。
就在12月中旬,温氏股份披露拟使用可转债募资16亿,收购关联公司筠诚和瑞91.38%股权,后者聚焦农牧业污染治理等业务。温氏股份表示,此次并购可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有利于公司实现降本增效,提高产业链附加值。
成本控制早已被视作猪企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中金公司研报指出,养猪行业从“向外看”的资本驱动回归“向内求”的成本驱动,大体量、低成本对于猪企内生增长动能缺一不可。
据涌益咨询,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生猪完全成本降至14.6元/公斤。头部猪企中,牧原股份10月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为13.3元/公斤,年底有望降至13元/公斤;温氏股份10月肉猪养殖综合成本实现7.3元/斤以下,公司规划2025年全年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目标为6.5元/斤以下。
据了解,我国生猪养殖核心成本主要由饲料及仔猪成本构成,二者合计占生猪养殖成本80%以上,其中,饲料成本约占60%以上。据开源证券数据,2024Q3我国生猪饲料价格降至3.17元/公斤,降至2021年以来低位;2025年玉米豆粕或受美国降息、中国经济复苏及生猪存栏增加影响,价格震荡上行。
来源:开源证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