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俗称“猪蓝耳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养猪业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给猪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后非洲猪瘟时代,有些人认为猪蓝耳病不是大问题,因为大多数猪场的生物安全防控得到了跳跃性的改善,加上猪蓝耳病有自我清除、感染能自动消退并净化的特性,很多养殖场觉得猪蓝耳病净化目标应该不难达到。但实际上,猪蓝耳病当前仍然是猪场的“一号病”,净化进程经常打断,稳定场稳定的周期极短。甚至很多养殖场因为想做净化场反而给猪场带了巨大损失。笔者总结了当前引起猪蓝耳病波动的两大因素,并阐述了针对这两大因素的防控策略。

1 当前引起猪蓝耳病波动的两大因素

当前引起猪蓝耳病波动的两大因素分别是外部传入和场内循环难以切断,首先就这两个因素进行阐述。

1.1 外部传入

外部传入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空气或媒介传播、引种输入和公猪精液带毒。外部传入是当前引起猪蓝耳病波动最主要的原因。在没有外部传入的情况下,即使是一点式猪场,内部循环长期难以切断的情况下,猪场猪蓝耳病波动也不会带来太大的困扰,可能仅仅表现为轻微流产,长期睾丸液可检出阳性,保育仔猪死淘率高等等。外部传入的猪蓝耳病问题,才是造成猪场剧烈波动的原因,可造成母猪大面积流产和随之而来的产房和保育损失,每次波动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

在外部传入的三个主要原因中,大多数猪场只关注空气或媒介传播和引种输入问题,忽视或者不重视公猪精液带毒问题,给猪场猪蓝耳病防控造成很大难度。

1.1.1 空气或媒介传播问题

这在一些养猪密集的养殖场很普遍,体现在某一个猪场暴发猪蓝耳病,随后其紧邻的猪场跟随发病,两个猪场之间测序结果同源性达到99%或更高;两个猪场之间物理距离超过30 km,远超过猪蓝耳病空气传播的半径,但是依然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出现多数是因为一些媒介的存在,比如中转车、饲料车、拉猪车或一些生物性媒介等。

1.1.2 引种输入的问题

这个在引起猪蓝耳病波动的外源性因素中是最常见的一个因素,有的猪场甚至出现引种一次波动一次,导致不敢引种不敢满产。某些猪场因为引种造成波动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然后其花了很大代价修建了单独的后备隔离场和后备配怀舍,或者严格检测后备入群,结果一进场还是引发大波动。这往往是因为其忽略了一个基本的问题:后备可以影响基础群,基础群也可以影响后备。所以这样的猪场头胎猪很难养。因为这样的猪场,在配种待分娩的后备引入时,后备群确实是稳定了,但是基础群不是稳定群,这会影响后备群体,基础群受影响不大,所以头胎猪难养。

1.1.3 公猪精液带毒问题

这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问题,购买的精液认为是猪蓝耳病阴性不经检测就直接使用了;或者抽批次检测没有问题就当作猪蓝耳病检测阴性了。实际上从猪蓝耳病的发病规律来看,精液带毒的时间要远长于病毒血症的时间,某些毒株,在一次波动后,精液可以长达3个月左右的带毒并且具有传染性。此外,精液抽检的方式往往也并不合适,一个原因是因为精液本身检测难度比组织样本大,另一个原因是不定时排毒和检测限的问题。所以,使用阳性公猪的精液,通过检测确定其是否带毒,检测阴性的精液就直接使用,这样的猪场往往会出问题。

1.2 内部循环感染的问题

在以前的一点式养殖模式下,猪蓝耳病的内循环切断是一个难点问题,尤其是对于一点式楼房养殖场,难上加难。在此类猪场,一点式,循环饲养,保育入群后2个周,就被先入群的阳性保育群感染了;保育入育肥,还有可能再被感染一次,一般在110日龄左右;场内长期有一个群是阳性,然后不断感染其他群体;母猪群也可以长期检出阳性猪,睾丸液经常检查出阳性。内部循环长期难以切断的问题对猪场通常不构成大的波动,仅仅表现为轻微流产,长期睾丸液可检出阳性,保育死淘高,但是因为毒株和载量的关系,也有可能给猪场造成一定比例的早产和流产。

还有一类相对少见内部循环感染问题:有的猪场自留后备,认为自留后备不是外引,问题不大,然后到了日龄就直接赶到基础群入群待配,其实这种情况就是导致猪场长期猪蓝耳病波动的根源。前面说到的精液带毒是外部传入的一个因素,但是如果精液是本场自给,那么阳性精液也是循环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

2 针对当前猪蓝耳病波动问题防控策略

2.1 外源性传入的问题,以“检”+“控”进行控制

2.1.1 空气或媒介传播问题的解决之道

对于该问题目前没有太多的解决方案。有一些猪场安装了空气过滤系统,但是依然在维持一段时间阴性后转阳。所以在一些高危区域,净化系统也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药。可以分两块来看,首先,一些区域,环境复杂,不断转阳,这样的猪场往往和选址有较大关系,可以考虑弃养或者改造为专业的育肥场,并且尽量全场批次化全进全出。其次,有的区域转阳频度没那么高,环境载量不大,则可以通过增设空气净化系统和加强环境消毒来控制,在实施过程中,增加进风端和滤网等设施的检测,即时预警。

2.1.2 引种传入的问题的解决之道

引种造成的波动很常见,对于此问题有些猪场存在多个误区。很多阳性场在引进后备时会考虑先做驯化,但是驯化上用老母猪或者用分娩驯化往往并不是很好的方式,主要是这些不一定带毒、排毒,不一定引起后备的感染,自然也就谈不上驯化;疫苗驯化的弱点是转阳率不高,往往不能充分转阳和驯化,或者因为免疫后初始阳性率低导致很长时间的缓慢感染,长期排毒,另外,活疫苗驯化也带来引入新毒株的隐患;使用病料或者血清驯化,有时又面临发病风险的问题。另一个误区是,有的猪场引种后,也会驯化,也会检测,然后在猪蓝耳病病毒N蛋白抗体阳性率达到几乎百分百时,认为驯化完成,评判为可以入群,这有时是不恰当的,因为这个时间段,后备群体往往还在排毒,会造成基础群的波动,需要等到后备群抗体下行,检测不出抗原后再入群。

因此,后备引种入群时蓝耳病检测非常重要,既要检测抗体,也要检测抗原情况,控制合适的节点入群,如果检测发现不适合入群,就要严格控制入群。

2.1.3 公猪精液带毒问题的解决之道

对于公猪精液带毒问题,很多猪场容易出现侥幸心理,有时阴性精液匮乏,或者阴性精液价格较高时,猪场会以检测的方式判定精液是否可用。这种方式在进行精液逐份检测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万一出现了阳性精液,即使不配种,它也是一个重大的风险点。因此,建议在维持稳定场或者阴性场时,全部使用双阴公猪的精液。

2.2 内部循环感染的问题,以“切断”管理为主

水平传播感染切不断是造成猪场不断循环感染的关键。出现此问题的原因,有的是因为猪场设计问题导致,比如说一点式,各栋舍或养殖阶段间物理距离近,进风出风交叉大,猪场总体地势也不高;有的是因为管理问题导致,比如全进全出不到位、无序寄养、针头混用等。所以,要解决内部循环感染问题,猪场要先自评,确定是哪方面的问题,才能制定切断策略,比如猪场设计问题,那么就只能通过猪舍改造来实现;如果是猪场管理问题,则可以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做好员工培训和检查来实现,从而切断循环感染的链条。

此外,引入和严格实行批次化生产对控制猪蓝耳病也是非常有利的。

当前,我国大多数猪场仍是猪蓝耳病阳性场,2025年是我国政策性引导猪蓝耳病转阴的第一年,猪场要配合国家政策,根据目前猪场猪蓝耳病防控现状,针对上述两个主要引起波动的因素,因地制宜采取相应防控策略,力争将有条件的猪场逐渐建设成猪蓝耳病净化场;对于不具备转阴条件的,可以通过适当改造、加强检测管理来切断引起猪蓝耳病波动的链条,让猪场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

【版权声明】来源:猪好多平台。文章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由西南区整理发布,已标明来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学习,用药请遵循医嘱,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请在评论区留言联系我们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