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技术及疫病防控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的畜禽养殖业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生猪养殖业在畜禽养殖业中占比较大,养殖规模及数量也在不断的提升,进一步促进生猪养殖业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方向发展,但在规模化养殖中,凸显出了一系列问题,导致生猪养殖过程中干扰因素较多,难以保障猪只健康及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对此要重视规模化猪场保育猪的养殖,从更加科学合理的角度养殖管理好保育猪,同时要加强猪场中主要疾病的防治,减少猪群因感染疾病造成的损失;尤其是加强对保育猪的饲养管理,因其生长发育快,对疾病易感性较高,需要用科学养殖技术及有效的疫病防治技术才能有效保证保育猪快速生长,保证猪只健康生长及猪肉消费者的安全。

1 规模化猪场的发展现状

随着畜牧业的大力发展,生猪养殖业也在不断的发展,规模化猪场的数量及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在2022年,全国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 227万t,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肉产量5 541万t,增长4.6%;年末生猪存栏45 25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7%;全年生猪出栏69 995万头,比上年增长4.3%。为进一步满足人们日常对猪肉产品的需求,规模化猪场不断涌现,各地在生猪生产环节,出台各种相关政策鼓励新建或扩大规模猪场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大对生猪稳产保供的扶持力度,但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只追求养殖效益,忽略了对生猪的健康及猪肉产品的质量的关注,尤其是在进行规模化养殖过程中,没有建立有效规范的养殖体系,没有针对生猪的生产全过程强化质量安全保障,使得生猪养殖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对规模化猪场保育猪的养殖过程,没有科学的养殖技术手段及有效的疫病防治措施,再加上规模化猪场的饲养管理及环境卫生等多种复杂的因素,导致质量安全不合格的生猪流入市场,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如今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更新,在规模化猪场养殖模式下,建设了统一、完善的养殖标准,对保育猪生长发育的环境加强了管理,并通过科学的饲养促进保育猪快速生长,同时通过科学有效的疫病防治手段,将各种疫病风险排除,进一步提高保育猪的成活率,促进了规模化猪场的健康发展。对此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要重视保育猪的饲养工作,提高生猪的品质及猪肉产品的质量。

2 保育猪的生长特性

在生猪的养殖过程中,可以将其生长发育划分为3个阶段;其中1阶段是断奶前哺乳阶段,该阶段的仔猪是母乳为主,周期在5周左右;2阶段是断奶后,此时的断奶仔猪也可以称为保育猪,也是哺乳仔猪在饲养管理中的重要阶段,周期也在5周左右,此时的保育猪机体发育尚未完善,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若养殖技术不科学,疾病防治不到位,会导致猪只后期的生长缓慢;3阶段是生长育肥期,是猪只生长发育最快的阶段。对此做好保育猪的养殖,就需要了解其特性,保育猪主要特性如下。

2.1 消化功能不完善

保育猪的组织器官尚未发育完全,导致消化器官发育不够完善,使得消化功能较差,对日粮的消化不够完全;而且保育猪的胃肠道体积与质量还未发育到最佳状态,胃酸的分泌量不足,严重影响保育猪的消化能力;尤其是在保育猪达到8周龄后,乳糖酶活性降低,在饲料喂养时,保育猪的胰蛋白酶、淀粉酶等活性降低,消化能力也随着下降,在该阶段保育猪极易患病,出现腹泻等临床症状。

2.2 免疫系统不够完善

保育猪在保育生长阶段,主要是依靠母乳获得免疫球蛋白抵御疾病的入侵,但在断奶后,因为保育猪的身体机能发育不完全,导致免疫系统发育还不够完善,一般在仔猪3周龄时开始建立免疫系统,需要两个多月才趋于完善,但在保育生长阶段只能形成局部免疫。而且在新生仔猪消化道是无菌的,通过进食积累各种细菌微生物,而保育阶段猪只的肠道微生物菌群尚未平衡,猪只的机体免疫力降低,会出现因菌群失调引起的保育猪腹泻等问题,影响后续的生长发育。

2.3 体温调节功能不够完善

保育猪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对圈舍环境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对冷热应激反应剧烈;若保育猪的生长环境温度出现了相应的变化,极易引发保育猪生病,而且保育猪大脑皮质层发育不全,导致控制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有所不足,加之保育猪的皮薄毛稀,直接需热多,但自身产热少,因此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因环境改变,如受潮、受寒、受热等引发疾病,影响生长发育。

3 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存在的问题

3.1 环境卫生差

在规模化猪场中,保育猪的养殖环境较差,饲养人员缺乏相应的环境管理意识,没有对圈舍环境进行清洁卫生,没有及时对生猪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导致圈舍环境污染严重,使得大量细菌病原微生物滋生,给保育猪群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还有养殖场未对进出圈舍的人员及车辆进行合理的消毒灭菌,导致病原微生物在养殖场中形成流行,严重影响保育猪群的健康发育。

3.2 养殖管理差

规模化养殖场中养殖人员对猪群的养殖管理不达标,尤其是对保育猪群的圈舍环境,温湿度,采光,通风等不达标,导致保育猪群在生长过程中出现应激,使得猪群的免疫力下降,难以抵御疾病的入侵,进一步增大保育猪群患病的风险;还有部分养殖场在建场时,未考虑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布置,圈舍粪污随意排放,病死猪只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导致养殖环境污染,增加了疫病传播的风险。

3.3 饲喂不科学

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大部分保育猪的自身免疫力及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而在饲喂过程中,日粮中缺乏相应的营养物质,或是饲料中的营养物质配比不合理,极易导致保育猪的抗病力不足,容易感染上疾病;还有的养殖场为了节约饲养的成本,给猪只饲喂泔水、发霉变质的饲料,未对猪群的日常饮饲进行科学管理,使得保育猪群因缺乏营养,生长发育慢,抵抗力弱,而染上疾病。

3.4 防疫措施差

规模化猪场发展迅速,也就意味着对疾病的防治要求越来越高,但部分养殖户对疾病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疾病防治知识,使得养殖过程中对疫病防治措施不到位,导致疫病在养殖场传播蔓延,给养殖场造成严重损失;还有养殖场没有聘请专业的饲养人员,导致疫病防治工作难以开展;而疫苗免疫作为预防疾病的关键,养殖场没有制定相应的免疫程序,导致疫苗免疫工作开展不到位;或是在疫苗接种过程中不按标准及免疫程序进行科学接种,使免疫效果不达标;或是养殖户为节约养殖成本,不对猪只进行免疫,导致疫病预防工作开展不到位,增大了猪群患病的风险。

4 保育猪养殖技术的优化

4.1 控制圈舍温度

因保育猪体温调节功能不够完善,对环境温度变化较为敏感,极易因温度变化引起应激反应,对此做好圈舍温度的调节工作,对保育猪的生长发育尤为重要。首先对于圈舍的保温性,需要进行加强,可以在建圈时,使用保温材料,减少与外界环境热量的交换,保证圈舍内温度的稳定;其次要在秋冬季,气温寒冷的季节,对圈舍进行增温,使猪舍温度维持在适合保育猪生长发育的温度,23℃左右,注意增温过程不能采用明火增温的方式,避免烟气对圈舍空气造成影响,降低对保育猪呼吸道的刺激;而在夏季等高温季节,要保证圈舍的通风,确保圈舍空气的流通,起到降低温度的作用;最后,需要加强对圈舍温度的监测,实时对保育猪圈舍温度进行调整,避免低温、高温等问题出现,进而影响保育猪的生长发育。

4.2 优化营养供给

保育猪是指断奶后的仔猪,在其生长过程中,食物习惯会发生巨大变化,食物会从母乳变为饲料,这一过程会对保育猪产生刺激,对此在饲喂过程中要注重饮水与饲料的配比优化,注意饲料与水比例控制在1:2左右,同时要注重饲料的选择,须保证营养均衡,满足保育猪的营养需求,同时可以在日粮中加入葡萄糖、微量元素以及乳酸菌等物质,促进保育猪发育,提升抵抗力,加强对疾病的抵御能力;可以加强对青饲料与精饲料的补充,常用的配方是玉米细粉60%、鱼粉5%、葡萄糖粉10%、乳清粉10%、膨化大豆10%、麸皮2%、盐0.5%以及预混料2%。同时在饲料中加入铜、锰、铁等微量元素及粗蛋白,可以快速促进保育猪增重,保证后期育肥阶段的快速生长;还可以添加乳酸杆菌、植物乳杆菌以及乳酸肠球菌等,进一步促进保育猪肠道活性,促进消化与吸收;最后要做好饮水管理工作,加强对饮水的消毒与净化,确保饮水质量,保证保育猪的饮水需求。

4.3 加强养殖管理

保育猪群的养殖管理关乎养殖场的养殖效益,对此要加强对保育猪的养殖管理,保证保育猪的生长发育,除了控制圈舍温度及优化营养需求外,还需要对保育猪群进行科学的养殖,保证猪群的健康,要加强对保育猪的日常监管工作,做好日常观察工作,保证可以及时问题,进而及时处理,避免对保育猪群的生长带来影响,通过观察保育猪的体重、皮肤颜色变化、行动能力、肢体发育情况等,若出现生长缓慢、运动障碍、皮肤变化等疫病特征,就要及时将其淘汰,避免疫病传播,进一步保障养殖场保育猪的质量,同时要全面落实观察工作,准确把握保育猪情况,避免不利因素的影响。

4.4 优化养殖环境

规模化猪场养殖过程中,优化养殖环境、强化生物安全是保证养殖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可以减少疫病发生的风险,对此在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过程中要做好对圈舍的清洁卫生及消毒灭源工作;对圈舍的环境卫生进行定期打扫清洁,保证养殖环境的干净舒适。其次要严格按要求对进出养殖场的人员及车辆进行消毒灭源,避免疫病在养殖场内传播。同时要严格按照要求对粪便、病死猪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减少疫病传播的风险。

4.5 常见疾病的防治

保育猪的生长发育过程,因其机体发育尚未完善,极易引起保育猪的腹泻,而引起腹泻的原因有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等,对此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科学的防治,进一步保证保育猪的健康生长;对于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有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表现出的症状是脱水严重、消瘦、粪便呈黄色或褐色、体重减轻、呕吐等,对于该病的治疗首先要进行补液,腹腔注射或静脉注射由5%葡萄糖生理盐水溶液300~500 mL及5~10 mL的维生素C混合药液,同时可在日粮中加入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或者磺胺类药物,防止继发感染。而细菌性腹泻主要病原是大肠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主要症状是腹泻脱水等,对此可以口服补液盐每袋可以兑水10 kg让猪群混饮,进行补液,同时使用氨丙啉100 mg/kg,连续使用7 d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还可以注射伊维菌素注射剂,使用剂量为0.02 mL/kg·bw,可以进一步加速毒素及病菌排出;还有寄生虫性腹泻主要病原是蛔虫、鞭虫等,保育猪感染后导致腹泻,拉水样白色或黄色稀粪便,可以使用恩诺沙星、青霉素进行混合肌注,0.5 mL/kg.bw,或者使用丙硫苯咪唑等药物防治,同时定期给猪群进行驱虫,减少寄生虫性腹泻病的发生。

5 小结

规模化猪场保育猪的养殖中,要加强对保育猪的管理,从控制圈舍温度、优化营养配比、加强养殖管理、优化养殖环境以及科学疫病防治入手,减少保育猪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不利影响,保证规模猪场保育猪的健康发展。

文章来源:猪好多网

【版权说明】猪博士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猪博士平台原创文章其他平台转载须注明来源,特别说明的文章未经允许不可转载。我们发布的文章仅供养猪人学习参考,不构成投资意见。如有不妥,请联系客服删除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