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秋冬季节,气温骤降、昼夜温差拉大,蛋鸡呼吸道疾病也进入高发期。不少养殖户早早给鸡群补免了疫苗,却发现还是有鸡出现咳嗽、甩鼻、产蛋率下降的情况——

“明明打了疫苗,怎么还会传染?”
“为啥同批鸡补免,有的没事有的发病?”
其实,疫苗不是“万能保险”,补免后能否有效抵御疾病,核心要看鸡群自身的“防御底气”——健康度。今天就和大家把这个关键问题讲透!
01补免疫苗≠万事大吉,这3个真相要清楚
很多养殖户觉得“打了疫苗就不会传染”,其实是对疫苗的作用存在误解。疫苗的核心是“激发免疫应答”,而非“100%阻断感染”,这3个关键点决定了免疫效果:
疫苗是“引导者”,不是“守门员”:疫苗的作用是告诉鸡群免疫系统“这个病毒长什么样”,让免疫细胞提前做好“战斗准备”。但如果病毒载量过高,或鸡群免疫力太弱,仍可能被感染,只是发病会更轻、恢复更快。

免疫应答需要“健康底子”:就像人感冒时打疫苗效果差一样,鸡群如果本身营养不良、处于应激状态或有隐性感染,免疫系统根本“没力气”响应疫苗,自然无法产生足够抗体。
疫苗效果受“细节影响”:剂量不足、接种途径错误(比如该滴鼻的改成饮水)、疫苗过期,或病毒发生变异,都会降低免疫效果,但这些问题的前提是——鸡群健康度达标才能谈“效果”。
02鸡群健康度,才是免疫应答的“钥匙”
同样补免疫苗,有的鸡群建立了坚固的“免疫屏障”,有的却“一攻就破”,问题就出在健康度的3个核心维度:
1. 营养储备
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的“原材料”,维生素A/D/E是黏膜免疫的“守护神”。如果饲料中这些营养不足,免疫细胞生成少、活性低,疫苗打了也白打。
2. 应激状态
秋冬温差大、鸡舍通风差、密度高,都会让鸡群处于“应激状态”。应激会释放激素抑制免疫功能,此时补免,免疫系统根本“顾不上”响应疫苗。
3. 基础健康
如果鸡群有隐性肠炎、支原体感染或一些消耗免疫力的慢性病(如影响免疫器官功能的疾病),免疫系统就会一直忙于“四处救火”。此时再接种新疫苗,机体便会“分身乏术”,无法产生有效应答。
核心结论:疫苗是“武器”,鸡群健康度是“持枪的手”——没有健康的机体,再好用的疫苗也发挥不了作用。

033招提升免疫效果,让疫苗“不白打”
想要补免疫苗后真正建立免疫屏障,关键要做好“免疫前后的健康管理”,这3步缺一不可:
1. 免疫前:给鸡群“充好电”
免疫前7天,在饲料或饮水中补充维生素C、复合氨基酸、黄芪多糖,提升免疫细胞活性;同时仔细排查鸡群,特别要挑出那些体质弱、有慢性感染迹象的鸡只,确保大群免疫时处于“最佳健康状态”。
2. 免疫中:严控“应激源”
接种当天避免转群、断料、换料;鸡舍温差控制在3℃以内,中午气温高时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接种操作要轻柔,减少鸡群惊吓。
3. 免疫后:做好“收尾养护”
免疫后7天继续补充营养,避免使用抗病毒药物(会抑制免疫应答);每天观察鸡群精神状态、采食量,发现异常及时隔离,防止“免疫空白期”感染。
此外,别忘了筑牢“生物安全”这道外部防线,严格做好人员和车辆的消毒,从源头减少病原入侵的风险。
秋冬蛋鸡呼吸道病防控,从来不是“疫苗单打独斗”,而是“疫苗+健康度+生物安全”的系统工程。与其纠结“为什么疫苗没效果”,不如先从改善鸡群营养、环境、基础健康入手——把“防御底气”做足,才能让疫苗真正发挥作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