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亮点

1. 方案完整详细:该研究包含了从目标场PRRSV净化能力评估到达到等级4(净化)所实施的所有细节和方案。

2. PRRSV感染动力学:断奶猪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从全群阴性到完全转阳所需周数,为疫苗最高效益比的介入点提供了数据基础。

3. 后备PRRSV驯化所需最小冷静期:研究包括了群体从均一化感染到全群口水液转阴性所需周数,为阳性后备猪用本场PRRSV驯化所需冷静期提供了数据基础。

4. 野毒感染方案:研究提供了PRRSV野毒感染所需的详细数据和步骤,包括感染时间、感染剂量、感染途径、稀释液配置等。

5. 本研究TTS(Time to Stable):8个月。

6. 本研究实现完全净化(双阴)时间:8+13=21个月。

一、研究目的

评估将“引入 - 封闭 - 同质化”(LCH)、“检测 - 清除”(T&R)和 “轮换” (Rollover)策略相结合,利用 PRRSV 阳性断奶后备母猪净化PRRSV的效果;为需保留基因且计划重建 “分娩 – 出栏” 群的 PRRSV 阴性猪场,提供兼顾育种基因保留与PRRSV净化的可行方案。

二、研究方法

(一)基础信息与净化路线、时间线

(二)关键阶段操作

1. 净化前评估:评估 JS场 引入 PRRSV 的风险因素,包括用谷歌地图和实地考察分析周边 3km 内猪场数量、状态、与道路村庄距离、地形;收集 2021 年当地气象数据(气温、风速、雾霾天数量)。

2. 供应商猪场评估:对 SG场 和 FK 场进行 3 批连续监测,采集 PF(3-5 日龄,每 30-50 窝混样,3-6 份)、血清(21-25 日龄,5 份混样,30 份)、OF(42-46 日龄,6 份),评估 PRRSV 状态和毒株多样性;对 Ct 值 < 30 的阳性样本 ORF5 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谱系和毒株数量。

3. 感染动态监测:将引入的 3 批后备母猪(断奶仔猪)分 5 个猪舍饲养,11-12 周龄转至育肥舍(9 个猪舍);对 1、2 批母猪每 2 周监测 PRRSV 状态(OF 样本,每绳≤20 头猪,采集 20-30 分钟),直至所有栏 qPCR 阳性(多数感染),标记低 Ct 值栏用于 LVI 材料制备。

4. LVI 材料制备与同质化感染:筛选高病毒载量后备母猪, euthanasia 前采血,离心取血清,检测病原(仅 PRRSV 阳性,Ct=27.5,ORF5 测序与 SG场 及引入批次同谱系);100 倍稀释血清(每 250mL 无菌生理盐水加 1g 头孢噻呋),10、13、16 周龄三个批次后备母猪同时肌肉注射 LVI;感染前 1 天全群用恩诺沙星,感染后 3 天用替米考星和四环素治疗2周。

5. 不同状态监测:

LVI 后12-24 小时采所有栏 OF 样本, qPCR 评估感染效率,每 4 周监测直至全栏阴性;4 周后采≥30 份血清 ELISA 评估感染率(>90%),每 3 周监测直至 T&R 结束;

监测 2 类状态(AASV标准)时,采 TTF(死胎,20-100 个舌尖 / 样,2 份)、PF(3-5 日龄,30-50 窝混样,7-8 份)、断奶仔猪血清(21-25 日龄,5 头混样,120-240 份)、围产期母猪血清(5 头混样,60 份),连续 4 次阴性则为 2 类状态;

监测 3-4 类状态时(AASV标准),选 120 头 8 周龄自繁后备母猪 ELISA(阳性率 < 3%),引入 30 头哨兵母猪,0、30、60 天 ELISA 均阴性为 3 类状态;8 月龄自繁后备母猪开始 T&R,断奶时血清 ELISA,阳性淘汰,用阴性母猪替换,7 批替换后,30、90 天各选 60 头母猪 ELISA 均阴性为 4 类状态。

6. 统计分析:用 GraphPad Prism 10 和 Excel 2023 计算均值、变异系数(CV)、阳性率;用 SPSS 26.0 进行 Fisher 精确检验(α=0.05),多重比较用 Bonferroni 校正(表 7α’≈0.00055,表 12α’=0.0024),按阳性率降序标注字母表示差异。

三、研究结果

(一)JS 场净化前评估结果

JS场 位于海拔约 200m 丘陵区,四周环山(北高南低),周边有高于猪舍的榕树;3km 内有 1 个 300 头规模的 PRRSV 阳性不稳定猪场(中间有 300m 海拔山丘);距高速公路 1km,有 5-10m 宽绿化带,排气朝向公路;2022 年当地平均最高 / 最低温 27/16℃,平均风速 1 级(软风),年均 < 10℃仅 3 个月,无 < 4℃天气,无雾霾沙尘暴。

(二)SG场 和 FK场 的 PRRSV 状态与 ORF5 测序结果

1. 状态分类:SG场 和 FK 场均为 PRRSV 阳性不稳定 1 类状态,SG 场最后 1 批监测 PCR 阳性率 < 25%,毒株均为 8 谱系,多样性低;FK 场为不稳定高流行 1-A 类状态,毒株含 8 和 3 谱系。

2. 具体检测结果:FK场 20220514 批 PF 阳性率 0%、断奶血清 83%(5 谱系)、保育血清 100%(5 谱系);20220612 批 PF 0%、断奶血清 58%(5 谱系)、保育血清 100%(3、8.7 谱系);20220626 批 PF 0%、断奶血清 50%(8.7 谱系)、保育血清 100%(5 谱系)。

SG场 20220514 批 PF 0%、断奶血清 100%(8.7 谱系)、保育血清 100%(5 谱系);20220612 批 PF 17%(测序失败)、断奶血清 25%(8.7 谱系)、保育血清 83%(5 谱系);20220626 批 PF 0%、断奶血清 17%(8.7 谱系)、保育血清 100%(8.7 谱系)。最终选择从 SG 场单源引种。

(三)引入后备母猪的 PRRSV 感染动态

1. 第1 批(2022 年 8 月 17 日引入):引入当天 OF 样本 PCR 阴性,2 周后 6 栏阳性(28.6%,6/21),11 周龄(引入后 8 周)全部栏位阳性。

2. 第2 批:引入当天 3 栏阳性(21.4%,3/14),7 周龄(引入后 4 周)全栏阳性。

(四)同质化感染与排毒评估

1. LVI 有效性:感染后 12-24 小时,所有栏 OF 样本 PCR 阳性;4 周后,369 份血清中 366 份 PRRSV N 蛋白抗体阳性(99%)。

2. 各批次阴性转化:第1 批LVI感染后 4 周仅 2 栏阳性,余 18 栏阴性;第2 批感染后 4 周 7 栏阳性,余 18 栏阴性;第3 批感染后 4 周 50% 栏阳性;LVI感染后 12 周,3 批所有 OF 样本均 PCR 阴性。

3. 抗体动态:LVI感染后4-72 周龄后,阳性率从 99%(4 周)逐步降至 3.3%(72 周),不同时间点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

(五)繁殖群 PRRSV 稳定状态达成

1. 等级2:第1 批开始分娩后,连续 4 批监测 TTF、PF、围产期母猪和断奶仔猪血清,均 PCR 阴性;4 批 8 周龄自繁后备母猪 ELISA,除 1 批阳性率 1.67%(1/120,均值 S/P=0.11)外,其余 3 批均阴性(均值 S/P 分别为 - 0.14、-0.12、0.03),确认达到 2 类状态。

2. 围产期母猪检测:7 批围产期母猪血清 PCR 均阴性。

(六)T&R 和轮换后达到等级4(实现净化)

1. 哨兵母猪检测:30 头哨兵阴性后备母猪引入前、引入后 30 天、60 天 ELISA 均阴性,均值 S/P 分别为 - 0.08、-0.08、-0.07,CV 分别为 0.11、0.07、0.11,达到 3 类状态。

2. 7 批断奶母猪检测:阳性率从 12.2%(1 批,11/90)降至 3.3%(7 批,4/122),平均S/P 值从 0.077 降至 - 0.013,期间剔除阳性母猪。

3. 等级4确认:7 批替换完成后 30 天、90 天,60 头母猪 ELISA检测 均阴性,均值 S/P 分别为 - 0.01、0.02,CV 分别为 0.14、0.04,达到 4 类状态;后续所有批次公母猪 ELISA 和 PCR 均阴性。

四、研究对 PRRSV 净化的借鉴意义

1. 先了解净化能力再实施PRRSV净化:不仅评估猪场地形、气候(如温和气候、低风速、无雾霾利于减少病毒传播)、周边猪场分布与状态,还需长期跟踪周边猪场活动、道路运输频率,量化净化后状态维持时长,降低病毒再引入风险。

2. 引源选择与引种策略:优先选择 PRRSV 毒株多样性低、阳性率稳定且较低的引种猪场;采用单源引种,避免多源引种增加毒株复杂性;引种时优先选择经产母猪(P2+)后代,其母源抗体更优,可降低早期感染率;引种前对供种场进行多批次(至少 3 批)监测,确保毒株一致性。

3. 同质化感染优化:选择 10-16 周龄后备母猪实施 LVI,平衡病毒排毒时间,猪只死亡率及母猪繁殖影响;LVI 前筛选与猪场流行毒株同谱系的高病毒载量个体制备材料,确保感染有效性;感染前后合理使用抗生素(如恩诺沙星、替米考星),降低继发感染导致的死亡率。

4. 监测方案细化:不同净化阶段采用针对性样本类型与检测频率——LVI 后短期(12-24 小时)用 OF 样本 qPCR 评估感染是否成功,ELISA检测确定感染率;每 4 周PCR监测猪群是否停止排毒;等级2监测需结合死胎 TTF、哺乳仔猪 PF、断奶仔猪与围产期母猪血清,连续多批(至少 4 批)阴性确认;3-4 类状态用 8 周龄自繁后备母猪 ELISA(阳性率 < 3%)和哨兵母猪监测(0、30、60 天均阴性),确保无病毒循环。

5. T&R 与轮换策略优化:采用 “断奶时检测 - 阳性淘汰 - 阴性保留” 的 T&R 模式,减少不必要的母猪淘汰,降低损失;按批次逐步轮换(如 7 批),而非全群一次性替换,保障生产连续性;若有自繁阴性猪场,可提前场外配种,待繁殖群达到等级2后引入怀孕阴性后备母猪,缩短生产恢复时间。

6. 饲养管理辅助:增加后备母猪饲养空间(0.44-0.5m²/ 头),禁止跨栏混养,减少病毒传播;对发热猪及时对症治疗,使用新针头注射,避免交叉感染;根据 PRRSV 感染动态(如自然感染需 4-8 周全群阳性),合理规划疫苗免疫时间(如 3-5 周龄免疫 MLV),计算免疫成本与收益,平衡净化效率与经济成本。

7. 毒株监测与测序:除 ORF5 测序外,增加全基因组测序,避免因 ORF5 相似但其他基因差异导致的毒株误判;净化过程中定期(如每批)测序,及时发现新引入毒株,调整净化方案。

8. 状态维持与生物安全:净化达到等级 4 后,仍需定期(如每 3 个月)随机抽样检测;加强车辆消毒(尤其是运猪车)、人员进出管理,设置物理隔离(如绿化带、高墙),安装空气过滤系统(尤其高风险区域),防止病毒再引入。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返回
顶部